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西部省份人口持续回流,区域龙头城市发展空间大(2)

2018-03-26 09:20:0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随着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安徽、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多个省份的人口呈现持续回流的态势。相应地,这些中西部地区人口大省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合肥、武汉、成都等中心城市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文章称,2017年全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显示,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突破6200万关口,比上年增加59.3万人,增长0.96%。

数据显示,2013年,安徽省首次出现外出人口回流现象,今年已连续第五年持续回流,安徽省人口迁移已步入“外出人口持续回流”的新时期。2017年全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显示,安徽省外出人口1057.5万人,外出人口回流8.5万人,较上一年年基本持平,占当年常住人口增量的14%。

从安徽省的外出人口流向看,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三省市合计为838.6万人,占全省流向省外人口的79.3%,流向三省市的人口分别占29.2%、27.0%和23.1%;其次是流向广东和北京,分别占4.2%和3.4%,其他25个省份占13.1%。随着这些地区的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不少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人口也随之回流。

湖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随着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效提升,对就业人员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外出人员持续回流。2017年,全省流动人口为660万人,其中流入人口为157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流出人口为491万人,比上年减少6万人。

四川2017年的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该省常住人口83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万。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四川近几年的统计公报后发现,从2011年以来,四川常住人口每年都保持增长。最近7年间四川增加了260万人。而在此前十年,四川常住人口共减少了288万人。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伴随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等,成渝城市群成为新的增长点,作为中国第四极的极化效应凸显,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产生人口聚集。

江西省去年10月发布的《江西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显示,“十二五”中后期,该省的跨省流出人口逐年减少,2013年比2012年减少3.16万人,2014年比2013年减少3.36万人,2015年比2014年减少3.19万人。规划预计,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梯次转移,安徽省就业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跨省流出人口呈下降趋势,流入人口和外出回流人口呈增长态势。

在中西部人口持续回流的同时,东部沿海省份所受到的人力缺口压力越来越大。广东省佛山市人社局今年春节后举行的首场招聘会,150家高新技术(培育)企业的3000个岗位仅吸引了2000人进场。东莞市人力资源部门在春节后进行了一场员工返岗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33家采样企业中员工返岗累计16.5万人,返岗率仅为69.87%。

福建省今年1月公布的《福建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则显示,目前该省的省外流动人口总量下降明显。2011~2015年,福建全省省外流动人口总量增速分别为8.95%、2.84%、0.42%、-12.99%,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流动人口总量首次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16年,外出农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趋势,增速分别为3.4%、3%、1.7%、1.3%、0.4%和0.3%。外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2.8%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60.1%。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农民工7666万人,比上年减少79万人,下降1%。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和人口跨省流动的减少,未来我国春运人数还会继续下降。由于东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很多产业和人口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比如在老家一个月3000元,也不会比在沿海一个月4000元差,这样就没必要出来了。”

随着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中西部地区人口大省的城镇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包括武汉、郑州、成都、重庆、长沙、合肥、西安等在内的中心城市也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城市在近十年来我国各城市经济增速中并列前茅,吸引了一大批大型制造业企业落户,对农民工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去年以来,郑州、成都、武汉、西安、长沙等二线核心城市出台了优厚的人才政策,集中发起了“人才争夺战”。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告诉第一财经,武汉、成都、郑州、长沙、重庆等二线城市,近几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口集聚都十分迅速,收入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居住条件好,生活压力没那么大。近几年,往一线城市走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留在了二线城市。

彭澎认为,这些二线城市未来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它们的发展空间甚至大过一线城市。一方面这些二线城市发展起来后,可有效减轻一线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区域龙头带动作用,带动更多中小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计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