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把精力放在心智上、淡化了日常的机械化运作,过去300年来的改变,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思索。当人类的集体智慧达到新高度时,关于人类完美无缺的幻想出现了。但正如我们所知,这仅仅是幻想。人类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智力成就或许已达到瓶颈。
目前已悄然发生的技术变革正在产生一种全新的替代品。许多一度需要人类智力的任务,比如建立联系、推断结论,识别模式,追踪复杂事件的潜在含义等,如今都已被人工智能轻松驾驭。无论是通过扫描上千页的法律文书发现矛盾之处,还是进行影像学评估,算法都能以低成本、更高效的方式完成这些工作。很快,利用某种算法开车,也不是梦想。
同时,现代行为经济学已表明,人类总会将非理性因素引入一些进程中。现代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旨在发现与控制人类思维中那些可能产生扭曲、无收益或者低效结果的因素。很显然,要想人类变得真正完美,下一步需要我们放弃独立思考与判断。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对于就业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它们也会影响人类的思维。未来,大部分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因此,需要不同的技能,尤其是那些诸如Siri或者Alexa等机器应用程序无法提供的人际交往的技能。而进行复杂计算或者分析的能力,显然不那么重要了。
但问题在于,无论是在险峻的山路上驾驶,还是打一场复杂的法律官司,许多旧有的行为是无数人实现自我满足的一种途径。因为这些活动提供了人类去面对棘手的、内心驱动的挑战的机会。很快,这些活动,就好像中世纪的耕种一样,或许会永远消失。
更糟糕的是,无数案例已证明,人类很可能会后悔不再从事对脑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从而去享受闲暇的生活。这也说明,不用经常性地思考,既不愉悦也谈不上真正的休闲。相反,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思维的贫瘠以及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无数认知型工作的消亡,已对未来产生了令人震惊的影响。就好像工业革命使得大多数人的体力不再如前,人工智能革命将使得我们集体陷入愚钝的状态。除了松松垮垮的腰围,我们的大脑也可能由此变得懒散。
技术,将会驱使人类陷入集体愚钝的状态。但是就好像工业革命期间,对身体健康观念的崇尚,一种新的智力训练行业可能涌现,以应对不断恶化的思维贫瘠。个体能否构建一套逻辑清晰的观点,将会成为一种审美享受与判断他人水准高低的唯一标准。而要求较高的文学或者视觉艺术作品,将会成为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消费形式。
这一切可能会让人非常失望。听别人吹嘘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已够糟糕了。但就个体的智力水平夸夸其谈更为糟糕。证明人类至高无上的必要性,不仅会威胁到公共利益,同时也会威胁到我们共同的人性。
(作者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及国际事务教授、国际治理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潘寅茹翻译。版权:辛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