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IMF中国执董金中夏:中国的金融体系拥有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2)

2017-12-07 15:00:3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看过所有会前散发的书面发言,并认真听取各位执董在今天会上的口头发言后,我要对所有执董的真知灼见和宝贵意见表示感谢。我将向中国当局如实地转达各位的观点和意见。我总体上同意FSAP的评估,同时也想再强调和补充几点意见。

从宏观金融背景看中国的金融问题

自2011年上一次FSAP评估以来,中国的金融部门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这在全球金融形势和资本流动起伏不定的背景下,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过去5年中,中国在发展金融市场、加强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发展普惠金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充分认识到这些积极进展,有助于结合金融体系的活力和抗风险能力来更好理解相关风险。我们高兴地看到,上述进展很大程度上在《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的正文中得到了体现。

我们有个好消息,中方刚刚宣布放宽对银行业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并允许外资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中持有多数股。具体而言,外资可持有证券公司、基金公司51%的股权,三年后将完全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三年后保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也将提高到51%,并在五年后之完全取消。将对中资银行(不含民营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内外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我相信这一开放新举措在中长期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金融部门的竞争和效率的改善。

中国已经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增长,而不是仅仅强调增长本身。十九大强调我们当前主要的政策目标就是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量化增长目标。中国目前设定GDP增速的预测值是以对潜在增长的估计为基础的,与基金组织预测成员国GDP增速的做法是一样的。在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转型的同时,也需要采取逆周期措施来避免经济增长的大幅放缓和剧烈波动。不应将这种逆周期措施视为单纯的GDP驱动。中国在当前的增长速度下,通胀率低于2%。因此将金融风险归罪于单纯追求GDP目标可能会过于简单地理解当前挑战的复杂性。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国际因素都对金融运行产生影响。而经济增长低于潜在水平也会造成风险。

虽然“信贷缺口”(信贷增速与长期趋势水平的偏离)值得适当关注,但在一定程度这是一种逆周期现象,且近期缺口已有所收窄。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有所回升,货币政策转向中性,经济总体杠杆增长放缓。特别是自2016年第三季度起,公司部门杠杆率已经出现下降。实际上,总体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也是中国债务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得益于中国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信贷缺口”不断上升的风险才得以缓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