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上并购重组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从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到2016年出现骤然收紧,再到2017年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
近期上市公司重组的活跃度得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并购重组的质量依然是监管层把握的重点。中青国融的CEO鲁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的时候表示:“优质的并购重组的资产通过率逐渐开始提高,A股市场上的并购重组未来有望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高估值’、‘高业绩对赌’的‘双高’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优质并购重组资产的通过率有望提高
并购重组经过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到了2016年新规出台后出现了适当的收紧,再到今年以来又出现一定程度的放宽。证监会官网8月15日发文称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技术升级、助推国企改革、服务国家扶贫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并购重组是监管层积极鼓励的。
鲁盛表示:“今后的并购重组领域的放开是约束后的重新回归理性,回归自然。这种放开并不是资金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实际上是为整个行业设立更为合理的标准,确保并购重组在理性的监管下更加有序地发展。”
事实上,在并购重组整体上依旧趋紧的大背景下,作为投资机构另一重要退出方式的IPO仍然在马不停蹄地进行之中,市场上存在两者之间有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的说法。以7月份为例,两市一共有54家企业IPO,募集资金达到了268.68亿元。
在鲁盛看来,相对于“此消彼长”,他更相信这两者是“并驾齐驱”的关系,因为IPO解决的是A股市场增量问题,并购重组解决的是存量问题。“供给侧改革最核心的重点就是去处理僵尸企业,帮助僵尸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不能只通过IPO这样一种增量的方式去处理僵尸企业,还有大量的上市公司里面存在着僵尸企业问题,必须通过资产与结构重组、财务优化来解决相关问题,并购重组与IPO从根源上来说并不是相互冲突的。”
那么,在沉寂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并购重组的速度是否会加快?“因为去年收得太紧,对于存量的公司来说并不是太好。在我看来,一些优质资产的并购重组通过率会逐渐提高,这是一个调整的过程。”鲁盛认为。
并购重组市场理性回归,“双高”问题有望缓解
过去一两年,并购重组市场的“双高”问题频现,随着监管收紧,“双高”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鲁盛表示:“2015年大力鼓励并购重组以来,有很多上市公司把一些关联资产,或是我们所谓的烂资产进行包装之后,装到上市公司里,对于标的方来说只需要承诺较高的业绩对赌,就能相应获得较高的估值,从中获取巨额资产增值带来的收益。”
其进一步表示,屡见不鲜的‘高估值’、‘高业绩对赌’,使相应关联方轻易获取巨额收益。正是因为市场上这种‘双高’、短线的伪并购的存在,不利于上市公司真正的转型发展,不利于标的公司的长期发展,也严重损害到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监管层才会加大力度严格监管,优化改善市场环境。
事实上,今年A股市场上的确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原来盛行的并购重组的投资逻辑已经受到很大影响。除了政策加强监管之外,上市公司并购之后的业绩不达标和商誉减值危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企业在收购资产、标的公司的时候,这些公司的利润率很好,但是过了一两年后,行业开始衰退,公司运营开始走下坡路,公司利润开始恶化等多方面情况相继出现。商誉减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常见的,这也是为什么监管层在监管策略当中比较强调‘双高’问题,因为这就是商誉减值的一个核心。”鲁盛说。
那么,这种风险可以规避吗?鲁盛认为:“这是风险,要控制风险,但难以完全屏蔽风险。谁也不能说三五年后一定是没有问题,但是在操作并购重组时,需要综合考虑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整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是否优良,管理人员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将资产装入上市公司之后,如何让上市公司与标的公司产生更好的协同效应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控制风险的考量标准。”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