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丨罗氏:上海应建全球领先的生物医学中心

2017-09-18 09:22:24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9月17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29次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主题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也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定下的目标——到2040年,建成卓越的国际都市,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都市。

33家跨国企业为上海出具了自己的“发展咨询报告”,并汇编成册。其中罗氏集团则在以生物医学产业汇集全球创新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罗氏集团认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为保持其优势地位,上海应继续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选择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生物医学产业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比如在英国,由伦敦、牛津、剑桥组成的金三角的带动下,生命科学产业创造了全国超过百分之十的GDP,领先其世界闻名的金融产业三个百分点。

与已过度竞争的互联网产业不同,亚洲虽有庞大的医疗健康市场规模,但并未建立起世界领先的生命科学中心。2014年,美国生物医学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直接贡献为5580亿美元,其研发产品主要集中在大分子生物药上。而同年中国生物医学产业的产值仅为444亿美元;研发产品主要为干扰素等低端生物产品。城市层面上,旧金山的生命科学产业在2015年实现了1477亿美元的收入,而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仅为143亿美元。上海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及潜力,填补亚太地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空白,在与区域内其它全球城市的竞争中抢占机遇。

上海发展医药产业的条件

罗氏集团认为,上海已经具备了发展生物医学产业的良好基础。在政策层面,上海市政府已将生命医学列为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并视其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政策的初期成果,在过去的五年间,上海市生物医学产业实现了11.1%的年均增速,并于2015年达到146亿美元产值规模。在基础设施层面,通过建设产业园、研发中心和临床试验机构,上海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研发实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生物医学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行业层面,众多跨国制药公司已在上海设立总部及研发中心,利用其顶尖资源和行业经验,助力上海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上海具备全国领先的医疗技术水平。上海汇集了全国顶尖的医疗机构,不仅有数量众多的三甲医院,而且还拥有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这些专家也涉及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上述优势为上海推动早期研发提供了两大关键因素:庞大的本地及周边病患群体,以及发展生物医学的关键要素——开展世界前沿临床试验的潜力。

上海拥有丰富的研发资源。复旦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在内的众多顶级研究机构为上海提供了一流的学术和研发资源。此外,包括张江国家创新示范区及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在内的研发科技园区的建设也为上海带来了研发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行业经验。

上海的创新鼓励政策正在优化。国家在加速药品审评审批改革、鼓励医药创新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近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有关临床试验、注册审批、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改革的征求意见稿,针对这些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解决方案,极大的鼓励了医药行业的创新。

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数项挑战

上海的研发能力和质量相较于西方发达城市仍有明显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上海有能力开展高质量临床试验的人员及机构有待增加。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医疗专家的主要精力依然是放在患者诊疗而非学术研究上,同时受制于一些政策因素,能够获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也比较有限。在上海,有能力开展临床试验的公立医院比例只有大约不到10%。

第二,上海创新药物的早期研发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在中国开展的药物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III期临床试验及以后阶段。这些阶段的试验主要是复制国外已经完成的试验设计,并且高度依赖于国外的早期研发成果。而真正体现科研精神、反映研发实力的I、II期临床试验和动物试验,在上海却鲜有开展。

上海的创新配套政策仍待进一步完善,以提升研发效率。具体而言:一是部分领域审批程序仍较为繁杂,例如针对跨国制药公司进行人类样本体外检验的审批流程冗长复杂,耗费大量人力及时间成本,且通过审批的成功率较低;二是部分领域缺乏配套的明确规定,例如海关清关时间不固定,降低科研效率。虽然上述政策并非上海市地方性规定,但作为中国一流城市,上海应考虑开展先试先行,引领全国在上述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上海需进一步加强教育体系与行业的连接。以生物医学产业为例,目前上海生物医学行业对研发人员的需求很大,但国内的医学教育范围通常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如何为患者治病,而忽视临床研究。大学生在医学院里所接受的教育通常没有机会接触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的训练,而这些训练是美国等发达地区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支持研发及创新人才方面,上海与其他全球研发中心仍有差距。对研发人才而言,研发资金、研发基础设施和人才服务平台等资源的不足限制了上海吸引世界顶尖研发人才。例如,2016年上海的研发投入占GDP的3.8%;相比之下,马萨诸塞州的研发投入占比为GDP的7%。

罗氏集团“处方”

罗氏集团对于上海应对挑战,发展生物医学产业,也开出了自己的“处方”。

第一,将早期研发作为上海发展生物医学产业的重点。利用自贸区优势,建立顶级的亚太医学中心,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一流的医疗诊疗服务、最前沿的创新药物及建立生物标本库,为上海提升早期研发能力提供基础。

第二,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作为上海发展创新产业的驱动力。在培养人才方面,以生物医学作为上海市重点发展学科,充分利用上海优质高校资源,建立生物医药学院,培养优秀人才。同时,在吸引人才方面,建立人才地图,确定优先发展的人才领域,并构建配套人才支持体系,通过奖励创新技术发展,集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

第三,激发创新文化及创业氛围。举办生物医学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生物医学行业的认知及参与;建立完整的早期研发产业链,鼓励大型企业为生物医学初创公司提供资源支持,推动不同规模企业在商业化领域的合作,从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全文如下:

集聚全球生物医学创新资源,助力上海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

罗氏集团 首席执行官 施万博士

摘要

作为创新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将为上海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长久驱动力。生物医学产业具备塑造一流全球城市的多种因素:首先,它能够为产业革新带来颠覆性发展,从而引领新一轮的全球竞争;其次,它能够通过跨越式创新,推动城市功能的全面升级;同时,生物医学也为上海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一愿景提供了重要的战略选择。

本文旨在针对上海应如何利用生物医学产业,发挥自身优势,汇集全球创新资源等方面提供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第一,将早期研发作为上海发展生物医学产业的重点。利用自贸区优势,建立顶级的亚太医学中心,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一流的医疗诊疗服务、最前沿的创新药物及建立生物标本库,为上海提升早期研发能力提供基础。第二,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作为上海发展创新产业的驱动力。在培养人才方面,以生物医学作为上海市重点发展学科,充分利用上海优质高校资源,建立生物医药学院,培养优秀人才。同时,在吸引人才方面,建立人才地图,确定优先发展的人才领域,并构建配套人才支持体系,通过奖励创新技术发展,集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第三,激发创新文化及创业氛围。举办生物医学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生物医学行业的认知及参与;建立完整的早期研发产业链,鼓励大型企业为生物医学初创公司提供资源支持,推动不同规模企业在商业化领域的合作,从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承诺,罗氏愿与上海市政府通力协作,分享我们在生物医学前沿领域研发及行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助力上海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我们深信,上海已经拥有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基础,未来定能为提高本市、全国、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居民的健康水平贡献更大的力量。

1.生物医学产业是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重要战略选择

1.1发展创新产业是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关键

强劲的创新能力是世界一流全球城市的核心特征,与以科技为基础、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及高附加值特点的创新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城市可以通过鼓励创新产业的发展,有效集聚包括前沿研发资本及机构、顶尖创新人才及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等先进的全球创新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许多世界一流的全球城市都在遵循这一发展轨迹,重点培育着眼于未来的创新产业。在国际公认的全球城市指数(Global City Index)榜单中名列前茅的城市,都在支持战略型创新产业的发展。例如,美国旧金山大力发展生物医学及互联网产业,日本东京也将高端制造业及生物医学产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及上海市政府均致力于汇集全球资源,发展创新

产业,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关键战略领域的投资及发展。习近平主席在2017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创新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我国要革新发展理念、政策手段及增长方式,培育创新产业,推进结构性改革。与此同时,上海正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的经验也将为我国其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范例。

1.2发展生物医学产业是上海成为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选择

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产业,生物医学产业将主导下一轮的全球竞争。历史已经证明,在历次重大社会进程中,掌握了关键技术和行业的区域才能成为世界的中心。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凭借蒸汽机的发明及纺织业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区别于传统行业,第四次工业革命将高度依赖于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以尖端科学为基础,生物医学行业汇集了个体化医疗、基因科技、生物大数据等众多突破性技术最前沿的进展。发展生物医学将促使上海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领航者。上述先进技术成果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手段,同时还能为社会应对严峻的健康挑战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因此,生物医学产业将通过服务于人类最基本的健康和生命需求,成为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国际经验证明生物医学产业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众多世界公认的全球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都印证了这一结论。第一,生物医学产业可以有效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在英国,由伦敦、牛津、剑桥组成的‚金三角的带动下,生命科学产业创造了全国超过百分之十的GDP,领先其世界闻名的金融产业三个百分点。第二,生命医学产业可以创造众多高端就业机会。加州的生命科学产业雇佣了884,200名员工,在州内仅次于计算机产业,位列第二。第三,生物医学产业在我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美国生物医学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直接贡献为5580亿美元,其研发产品主要集中在大分子生物药上。而同年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的产值仅为444亿美元;研发产品主要为干扰素等低端生物产品。城市层面上,旧金山的生命科学产业在2015年实现了1477亿美元的收入,而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仅为143亿美元。生物医学产业将成为上海发展的战略之选。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为保持其优势地位,上海应继续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选择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过去,上海将汽车行业作为重点,以金融及航运作为配套行业,实现了城市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上海已将飞机制造业作为下一个重点发展的产业,而生物医药产业仍未放到同等高度进行重点发展。与已过度竞争的互联网产业不同,亚洲虽有庞大的医疗健康市场规模,但并未建立起世界领先的生命科学中心。上海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及潜力,填补亚太地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空白,在与区域内其它全球城市的竞争中抢占机遇。

此外,上海已经具备了发展生物医学产业的良好基础。在政策层面,上海市政府已将生命医学列为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并视其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政策的初期成果,在过去的五年间,上海市生物医学产业实现了11.1%的年均增速,并于2015年达到146亿美元产值规模。在基础设施层面,通过建设产业园、研发中心和临床试验机构,上海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研发实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生物医学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行业层面,众多跨国制药公司已在上海设立总部及研发中心,利用其顶尖资源和行业经验,助力上海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2.推动早期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上海整体创新实力

强劲的早期研发实力是创新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研发生命周期的初始环节,早期研发对将创新思维转化为科研成果至关重要。因此,早期研发的能力是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应在现有的良好研发基础之上,加强早期研发的能力建设,进一步驱动创新,使城市迈向发展新高度。就如何发展生物医学产业的早期研发能力而言,上海应基于进一步建设下述三个基本条件,吸引前沿的全球研发及创新资源:(1)先进的医疗水平及研发实力;(2)早期研发必要的基础设施及体系;(3)以创新为核心的政策环境。

2.1上海的核心优势及未来挑战

2.1.1优势

上海具备全国领先的医疗技术水平。上海汇集了全国顶尖的医疗机构,不仅有数量众多的三甲医院,而且还拥有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这些专家也涉及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上述优势为上海推动早期研发提供了两大关键因素:庞大的本地及周边病患群体,以及发展生物医学的关键要素——开展世界前沿临床试验的潜力。

上海拥有丰富的研发资源。复旦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在内的众多顶级研究机构为上海提供了一流的学术和研发资源。此外,包括张江国家创新示范区及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在内的研发科技园区的建设也为上海带来了研发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行业经验。

上海处于日益优化的创新鼓励政策环境之中。国家在加速药品审评审批改革、鼓励医药创新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近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有关临床试验、注册审批、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改革的征求意见稿,针对这些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解决方案,极大的鼓励了医药行业的创新。

2.1.2挑战

上海的研发能力和质量相较于西方发达城市仍有明显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上海有能力开展高质量临床试验的人员及机构有待增加。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医疗专家的主要精力依然是放在患者诊疗而非学术研究上,同时受制于一些政策因素,能够获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也比较有限。在上海,有能力开展临床试验的公立医院比例只有大约不到10%。第二,上海创新药物的早期研发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在中国开展的药物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III期临床试验及以后阶段。这些阶段的试验主要是复制国外已经完成的试验设计,并且高度依赖于国外的早期研发成果。而真正体现科研精神、反映研发实力的I、II期临床试验和动物试验,在上海却鲜有开展。

上海的创新配套政策仍待进一步完善,以提升研发效率。具体而言,下述两个方面的配套政策对于创新发展仍有制约:(1)部分领域审批程序仍较为繁杂,例如针对跨国制药公司进行人类样本体外检验的审批流程冗长复杂,耗费大量人力及时间成本,且通过审批的成功率较低;(2)部分领域缺乏配套的明确规定,例如海关清关时间不固定,降低科研效率。虽然上述政策并非上海市地方性规定,但作为中国一流城市,上海应考虑开展先试先行,引领全国在上述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2.2政策建议:建立先进的亚太医学中心,推动早期研发充分利用自贸区优势,设立亚太医学中心,提供世界顶级的医疗服务

第一,亚太医学中心应提供最前沿的创新药物。上海可在中心内试点鼓励政策,加速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例如,上海可以在中心内设立用药绿色通道,向患者提供已在欧美获批上市或临床试验的创新药物。此外,上海可以在中心内批准同情用药,允许没有参与临床试验但患有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疾病的患者,使用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药物。上述措施将帮助弥合我国与欧美在创新药物可及性方面的差距,提供一手的创新药物临床数据,从而促进早期研发。

第二,亚太医学中心应具备最精确的诊断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应重点发展个体化医疗。个体化医疗是智慧医疗框架下的极具前瞻性的概念,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它能帮助医学专家识别患者的个体差异,从而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优的诊疗方案。因此,个体化医疗可以帮助医生更有效地预测并管理患者的疾病进程及治疗效果与反应,为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希望。

第三,亚太医学中心应提供最顶尖的医疗服务。上海可招募全球各疾病领域的顶级临床专家,并与其它世界一流医院紧密合作,在中心内建立起一支世界领先的医疗团队。此外,中心应配备世界最为先进的诊疗设备和基础设施以向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手段。同时,中心应建立信息化的医患沟通平台,方便医生进行随访并及时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制定最适宜的治疗计划。

充分利用亚太医学中心,提供顶尖的医疗服务,推进早期研发,促进创新突破

第一,亚太医学中心将赋予上海临床研究人员世界最前瞻的科研视野。通过运用最前沿的药物及医疗技术,在中心工作及进修的医生和临床研究人员将积累最新科研成果的一手临床经验,从而以更高的视野推进下一代创新技术的发展。上海还可以通过鼓励中心与跨国制药公司、学术机构进行跨机构合作、开展联合科研项目,进一步利用中心的先进经验和视野带动行业协同发展。

第二,亚太医学中心将成为世界顶级的临床试验中心。该中心将拥有最前沿的实验设备及各疾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及由此吸引而来的区域内庞大的患者群体,并为上海其他医院及机构的研究人员提供进修机会,从而提高上海地区整体的临床试验能力。同时,上海可简化针对跨国制药公司进行人类样本体外基因检测的审批程序以及进出口清关流程,进一步支持研究机构开展临床试验,提升早期研发能力。具体来说,上海可以试点简化跨国公司人体样本基因检测审批程序或将审批程序改为备案制。这将极大缩短审批时间,进一步提升创新药的可及性。同时,为确保实验样品及时进入我国,保证细胞、动物组织等样品的时效性,上海可以考虑参考欧盟及美国的进出口政策,试点试剂药品及试验样本快速通关流程,建立24小时清关的绿色通道。

第三,亚太医学中心将帮助上海有效提升研发能力,特别是在早期研发领域。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上海在对科研探索精神要求更高的早期研发经验较少。针对这一挑战,该中心可以通过开展更多一期、二期临床试验,帮助上海发展前沿的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助力上海在早期研发领域的进步。针对三期以后的临床试验,上海应鼓励研发及医疗机构进一步融入全球临床试验网络,为该中心及该中心带动的更广泛的上海本地医院参与更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创造有利条件。上述措施将有效提升上海在早期探索及后期试验等药物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能力。

第四,亚太医学中心将成为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提升全市医护人员开展高质量临床试验的能力。培训项目将与网络课堂、数字化手术室等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机结合,为医务及研究人员提供长期的教育培训,并促进经验分享与交流。上述措施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突破,实现高质量临床实验知识与技能的对接,进而提高上海地区整体的临床实验能力。

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促进上海早期研发能力的提升

该中心将充分利用包括‚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立生物标本库,提升上海的研发能力。中心将通过创新检测手段及临床试验,收集来自临床的真实世界数据,为发展个体化医疗、驱动创新提供基础。借助亚太医学中心,该生物标本库不仅将汇集上海本地的人口数据,同时也将吸收整个亚太的医疗数据。生物标本库的数据使用和管理可参考美国的范例,确立明确的法律框架,清晰界定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患者隐私。同时,将公共数据向全球研究者及决策者开放,吸引全球的资本及人才到上海开展早期研发。

2.3国际经验:旧金山——多方携手推动生物医学早期研发

美国旧金山的生物医学产业拥有强大的早期研发能力,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新疗法及新技术,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先驱。在该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以下举措值得上海关注:

旧金山借助世界顶级的医学中心,以优质的医疗服务及临床试验能力,助力该城市生物医学产业早期研发能力的提升。2009年,旧金山市政府与CaliforniaInstituteforQuantitativeBiosciences(QB3)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携手合作,投资16亿美元建立了位于使命湾的UCSF医学中心,目前已成为旧金山海湾地区最为顶尖的医疗机构。该医学中心拥有远程医疗、机器人技术、术中成像等先进医疗技术,以及肿瘤、分子与基因医学、再生医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同时,中心也是加州地区的临床试验基地,为该地区3040家研究型生命科学企业提供临床试验领域的服务。目前,共有601项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在该中心开展。

2.4罗氏的承诺与经验2.4.1建立上海创新中心,引领全球医药研发

作为全球生物技术的领导者,罗氏的研发投入在全球制药公司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罗氏研发投入高达103亿美元,相当于当年销售额的20%。罗氏致力于帮助上海提升研发能力。为此,继瑞士巴塞尔、美国旧金山之后,罗氏选择在上海建立了全球创新中心,彰显了罗氏推动上海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长期承诺。

2004年,罗氏出资建立了上海第一家位于中国本土的研发中心。目前,罗氏对该中心的投资已高达33亿人民币。过去十年,罗氏上海研发中心聚焦于研究与早期开发乙肝、流感、耐药性细菌感染等我国高发疾病,并成功开发了多个全新类别的候选创新药物。近期,罗氏宣布投资8.63亿人民币在上海建立全新的世界级研发中心,进一步印证了其深化"上海研发"的长期承诺。新研发中心预计于2018年投入使用,将致力于探索和开发创新性药物。该中心将不仅加速提升上海开发创新药物的早期研发能力,还将有效促进罗氏与本土科研机构、研究型本土企业的合作,进而吸引全球顶尖的科研人才植根上海。

罗氏研发中心的建立可以带动周边地区本土生物医学企业及研究机构的良性发展,弥合与国际研发企业的差距,有效提升上海生物医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4.2借助大数据,推动研发及创新

除了建立研发中心,罗氏在建设综合性数据平台,推动创新发展方面也拥有独特专长。罗氏与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合作,充分利用真实世界的临床及检测数据建设综合性数据平台,进一步驱动创新做出贡献。作为一家创新型的基因检测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积累了数万名患者的全面基因检测信息,这些宝贵的信息让新药研发的方向更加明确。凭借这些信息,6个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已被识别,从而为实现医疗突破提供了可能。

此外,罗氏还积极支持数字化健康管理的发展,尤其是在癌症管理领域。目前,罗氏与Flatiron Health公司合作,整合数量庞大的电子病例,并利用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Flatiron Health的健康软件整合多元化的肿瘤学信息,为患者、医生、生物科技公司和研究人员提供全面支持。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系统地分析临床信息,有效地提升临床工作和医疗服务水平,还可以帮助患者更积极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这些都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进一步推动医学创新。

3.集聚全球顶尖人才,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拥有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是世界一流城市推动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纵观全球,有效汇集人才资源的城市均具备下述条件:(1)将先进的世界一流教育体系与创新产业相结合,以培养与时俱进的国际人才;(2)配套的人才支持体系,通过奖励创新,集聚全球顶尖的创新人才。

3.1上海的核心优势和未来挑战3.1.1优势

上海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体系较为发达。上海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完善的高等院校网络,已涵盖生物科学领域相关的多门学科。作为上海顶尖高等院校的代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肿瘤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均有很好的基础。

上海已拥有较为成熟的人才吸引机制及系统的人才引进政策。为了引进高素质的国外人才,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千人计划外,上海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简化全球高端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权的程序,并鼓励优秀外国毕业生留在上海工作。同时,为吸引优秀的国内人才,上海积极消除现有阻碍,推出了允许更多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人才申请上海户籍等鼓励政策。此外,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新政策,使人才引进和管理政策更加主动、开放、有效。这些举措为符合条件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研究人员与大学和企业合作,以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

3.1.2挑战

上海需进一步加强教育体系与行业的连接。以生物医学产业为例,目前上海生物医学行业对研发人员的需求很大,但国内的医学教育范围通常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如何为患者治病,而忽视临床研究。大学生在医学院里所接受的教育通常没有机会接触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的训练,而这些训练是美国等发达地区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支持研发及创新人才方面,上海与其他全球研发中心仍有差距。作为一个不断变化、迅猛发展的市场,上海是许多商业人才的理想的工作地点。但是,对研发人才而言,研发资金、研发基础设施和人才服务平台等资源的不足限制了上海吸引世界顶尖研发人才。例如,2016年上海的研发投入占GDP的3.8%;相比之下,马萨诸塞州的研发投

入占比为GDP的7%。

3.2政策建议3.2.1建立生物医学院,培养行业创新人才

上海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在顶尖大学内建立生物医学院,推进生物医学教育,从而提升上海整体的教育质量。上海市可以考虑:(1)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将生物医学作为重点学科来发展;(2)吸引全球顶尖的教授及最优秀的学生,设置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3)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上海可以将生物医学作为重点学科,推动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知名大学的整体教育水平仍全球领先;在此背景下,上海应考虑集中力量推动生物医学等重点学科的发展,而非把有限资源平摊到所有学科,从而更有策略地提升上海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上海可利用其在生物医学教育方面的突出优势,将该学科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专业领域,为业界培养更多卓越人才。其次,上海市应着力吸引全球顶尖的教授及最优秀的学生,并为生物医学院设置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生物医学院应提供充足的人才鼓励措施,引进相关领域的顶尖教授,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此外,这些学院还应提供更多国际项目以吸引留学生,提升其长期的全球影响力。例如,学院可以考虑与全球顶尖大学建立合作,提供双学位课程。此外,教职与管理团队还应一道改进课程设置,对学生开展包括早期药物研发、注册批准、商业化、生产等在内的覆盖药物全生命周期的教育,为生物医学产业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上海可以鼓励生物医学院积极开展产学合作,确保学校教育满足行业的现实需求。上海的生物医学院可以聘请顶尖跨国公司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同时可以鼓励他们合作参与科研项目。行业专家还可以向教职人员培训课程,同时配合企业提供的业内轮岗机会,帮助他们了解行业最新进展,介绍更多的科研合作机会。上海也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教育机构与行业开展合作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现有的法律框架,通过提供资金奖励和设立风险共担机制鼓励研发成果的转化。

3.2.2建立健全配套支持体系,吸引创新技术人才

上海可以通过下述措施建立更为完善的配套支持体系,以汇聚全球创新人才:

构建人才地图,吸引全球早期研发人才,满足行业巨大需求

上海市政府可以制订人才地图,明确基础研究和早期研发等生物医学创新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在基础研究领域,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人才对上述两个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早期研发领域,上海应着重吸引在新药研发、疾病生物学(特别是免疫学和肿瘤学)、转化医学、试验设计和早期临床研发等领域中具有丰富经验和突出研发能力的人才。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上述领域的优秀人才的数量非常有限,是所有领先的生物医学创新中心人才吸引计划的重中之重。例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是免疫学领域最前沿的概念之一。虽然我国拥有全球第二大CAR-T临床试验数量,但这一领域的早期研发和创新,如最新的‚第四代CAR-T治疗技术为少数美国顶尖研究人员所主导。因此,上海应当积极应对与全球同行的竞争,提供更多资源和激励措施,成功吸引并留住这些人才。

成立专项基金,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

上海应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设立生物医学奖学金,吸引创新型人才。上海可以通过增加对大学及企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并为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提供特别奖励,从而在生物医学产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航者。生物医学研究具有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等特性,高达88%的失败率使得私人投资无法为所有研究领域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上海市政府可以设立公共基金,支持对社会有益的高风险生物医学项目,也可以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为此类生物医学项目设计专门的保险产品,共同承担风险。此外,上海还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标准,为国内及国际项目、机构和人才提供更多优惠政策,简化行政程序,进一步吸引全球人才。

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全球人才

在巩固现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上海还可以考虑:(1)完善人才及随同家庭成员提供包括住房、学校教育、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福利。(2)加强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打造吸引人才的宜居之城。

简化全球人才引进与管理的相关行政程序

上海可考虑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联合,协同管理各部门规定的行政流程。目前,上海已经建设了为外籍留学生及工作人员提供城市政策和居住信息的综合网络信息平台。但是,由于网站只支持中文浏览,其实际影响力相对有限。我们建议上海应在该平台基础上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利用该渠道整合就业培训等职业信息,并提供其他外籍人士关心的生活政策信息。此外,上海市政府还应考虑通过提升平台的用户体验,增强其影响力。例如,在中文基础上,该平台或可增加英语、法语、德语等其它语言。

3.3国际经验

3.3.1中国香港:推行卓越学科计划,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香港通过推行卓越学科计划,在高等教育领域后来居上,建立了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1997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推出了旨在缩小香港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差距的‚卓越学科领域(AoE)计划。迄今为止,该计划不仅帮助香港打造了金融、建筑、计算机科学和医药等世界一流的学科领域,也成为推动香港高等教育制度迈向世界前列的重要动力。促成该计划成功的两个主要因素如下:

首先,香港采用前瞻性标准选择重点学科领域。AoE计划的重点是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分配给最佳学科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机构,强调通过建设优秀学科来发展一流大学。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教资会以科学的标准进行筛选,着重考虑学科领域是否具有发展前景,是否有机会在全球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等因素。医疗领域是该计划的重点学科之一。迄今,该计划资助了包括药物发现与合成分子技术、鼻咽癌研究、突触发育机制、信号和神经障碍等项目。借助该计划,香港建成了两所世界排名前50的顶尖医学院校——香港大学(全球排名第34位)和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排名第47位)。

其次,该计划将一些特定科目的教学及研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培养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在推动香港获得国际领先科研成果、建立顶尖学术研究机构之外,该计划还特别强调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在学校申请资金期间,教资会根据每所学院及大学的研究生人数,确定研究经费的数额及分配情况。此外,政府和教资会将持续评估和检验教学环境及学术成果,确保香港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该计划选定的学科,教资会将提供专项资金,聘请优秀海外人才参与教学,鼓励教师参与跨机构合作。

3.3.2德国:推行双轨教育,促进产学结合

作为将理论教育与企业培训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德国的双轨教育得到了世界各地的高度认可。在该教育体制下,公立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帮助学生发展职业技能,其教育涵盖职业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就业能力和职业身份认同等不通方面。双轨教育制度由1969年《德国职业培训法》首次提出,该法令要求德国联邦政府、联邦各州、中小规模企业、职业学校及相关的商会(如工商业协会和手工业协会)共同合作,为不同领域的学徒制度发展和相关职业认证提供平台。目前该系统拥有300多个国家认可

的职业培训种类。同时,由行业组织和工会共同推动职业培训条例的制定,确保德国实行标准化的培训、测试和认证。

学生接受的培训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培养了行

业需求的技能。对企业而言,参加双规教育计划不仅节省了招聘经费,而且降低了雇用不合格员工的潜在风险。从2013年到2014年,共211,592名学生接受了医疗保健

领域的双轨制培训,其中724名是在制药领域。

3.4罗氏的承诺与经验:Universimab从0到1

罗氏致力于支持上海培育并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在该领域,罗氏的人力资源战略及罗氏与上海高校合作举办的Universimab项目可以为上海提供借鉴。2016年9月,罗氏推出了‚罗氏创新医药人才发展计划,旨在建立创新型生态圈,促进未来创新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力打造的首个创新人才项目,为校企交流互动建立了重要平台。

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为‚Universimab从0到1药品生命周期管理模拟案例教学项目,旨在为上海地区医药生化专业的高校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在为期六周的培训中,学生接受了密集的互动式教学,覆盖从药物早期发现、临床研究、药品注册、商业化、生产到专利保护和到期的全面内容。

参与了该项目的学生获得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为将来成为上海生物医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项目也为政府、学术界和行业如何合作推进上海生物医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示范和推动作用。罗氏期待与上海携手,在未来为医药行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4.吸引全球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文化及创业氛围

良好的创新氛围无疑将帮助上海加速推动创新和城市发展。上海应重点关注下述两个基本条件,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创新水平,助力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性城市:

(1)推动多方合作,举办生物医学宣传活动;(2)鼓励行业为生物医学初创公司提供资源支持,推动不同规模企业在商业化领域的合作。我们相信,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有效激发上海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4.1上海的核心优势及未来挑战

4.1.1优势

上海正在不断完善建设创新创业之城的顶层设计。上海市政府致力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促进科创中心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张江和浦东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上海不断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及服务提供。在基础设施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提供了70多个孵化网络,支持初创企业、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在资金方面,上海为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提供了多项资金支持,对这一类型企业的补贴可高达研发及运营成本的50%。

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日益活跃。众多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了总部,其中部分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其他形式的合作,包括兼并收购以及初创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许可交易也越来越频繁,加速了创新生物医药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4.1.2挑战

上海需进一步加强生物医学领域的公共宣传活动。行业的公共宣传活动可以提升公众对这一行业的认知及参与,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上海在该领域的公共宣传活动仍然有限,有待进一步推广。

上海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植,帮助生物医学初创企业良性发展。目前上海已经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多种渠道的资金支持,但由于生物医学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现有的资金体系对创新型生物医药机构而言依然有限。

上海需进一步推动跨企业合作,加速初创企业创新的商业化进程。借助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及一系列优惠政策,上海不断鼓励大小企业之间展开合作。但是,随着初创企业的飞速发展,上海需要建立一个更为系统化的机制,加快初创企业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一步促进大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上述措施将帮助整个行业释放更大的创新潜力,同时更有效地确保初创企业在较早的阶段可以获利。4.2政策建议

4.2.1设立生物医学创新办公室及咨询委员会,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专业的建议

上海应依托现有的‚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建立专门的生物医学办公室。该办公室将负责指导上海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并提供与行业各方沟通的渠道。

同时,上海还应在该办公室中设立由行业各方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建言献策。委员会成员应包括政府领导、行业领袖、学术界专家、研究人员及患者团体。其中,政府领导及行业专家将在委员会内发挥主导作用,将政府工作重点与行业、社会需求紧密连接。该委员会将与上文提到的生物医学办公室紧密合作,定期向政府提供产业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协助政府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4.2.2携手行业各方举办公共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生物医学行业的认知

上海可鼓励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行业及公众,发起或共同组织生物医学公共宣传活动,将上海定位为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创新之地。宣传活动将提升上海生物医学领域现有成就的影响力,并在全市培育更强劲的创新文化。此类宣传活动可以包括:

首先,上海市政府可与行业各方合作,积极主办生物医学领域的国际会议。会议将有效推动该领域的前沿思想交流,宣传最新的研究成果,将生命科学产业打造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具体来说,上海可以利用已有的会议,如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BIO-FORUM)、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借助国际媒体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上述会议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政府可以联合学术界,举办生物医学开放日,向公众宣传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知识,展示生物医学发展对上海的重要意义,吸引学生投身这些领域的学习。同时,大学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在生物医学开放日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医药公司,提升学生的实践知识。

同时,政府可以参考由法国药物学家创立的‚盖伦奖‚,在上海设立生物医学领域的国际奖项--神农奖,对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研发成果给予表彰和经济奖励,提升上海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

4.2.3上海应打造一个更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一系统将为生物医学初创企业提供更多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同时促进企业间合作,推动创新产品的商业化。

建立整合的产业价值链,推动早期研发进步

在支持早期研发方面,建立一个涵盖早期研发过程中所有关键要素的整合型价值链至关重要。例如,药物早期的开发通常分为药物发现和早期开发两个阶段。药物发现阶段的目标是探索并寻找理想的靶点,支持候选药物开发。这一过程有赖疾病生物学家通过大量实验,确立靶点和疾病的联系。上述实验需要借助大型的专业实验设备,如核磁共振(NMR)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以及动物实验平台等,而这些设备的研发则需要大量的孵化项目支持。在药物的早期开发阶段,生物医药企业需借助CRO(合同研究组织)开展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试验(DMPK)及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这些企业也需要有资质的医院投入并参与临床试验的设计。此外,在这两个阶段,价格合理并符合资质要求的实验室对进一步支持早期研发也至关重要。

因此,上海市政府应建立一个整合的生物医学产业价值链。这一价值链应包促进早期研发的关键环节:(1)研发设备、实验室、动物实验平台的孵化器;(2)高质量的CRO;(3)具有发达临床试验能力的医院。这一价值链的建立将帮助上海汇集更多创新资源,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能力的大幅提升。

提供更多资源,增加对初创企业的支持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资金渠道,支持初创企业及创新举措。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吸引创新型生物医学机构进驻上海,为国内面临的健康挑战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首先,政府可以为初创企业提供公共资金,尤其对于失败率高的研究领域(例如生物医学研发或罕见病领域等),加大公共投入。由于这些领域较高的失败率,令吸引私人投资具有挑战,但其研发成果通常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其次,一些跨国企业也积极投入资金支持创新创业。因此,上海可以通过减税等政策,进一步激励这些跨国企业投资生物医药初创公司。上述举措不但可以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还可以推动初创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具体而言,上海应考虑通过优惠措施进一步鼓励私人投资创新创业。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减少对外资的限制,鼓励私人投资建立孵化平台,为做出突出贡献的风投集团提供财政激励,并进一步发展互联网融资服务。

充分利用跨国企业的专业网络,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商业化

促进跨国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跨国企业拥有突出的早期研发能力、广泛的全球商业网络以及丰富的研发成果商业化经验及资源。上海是许多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壮大。首先,政府可以向跨国公司提供激励措施,鼓励他们与初创企业合作。例如,允许跨国公司在科技成果评选以及承担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等方面,与国内企业享受平等待遇。其次,上海可以创建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将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创业者、投资者及不同规模企业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助力初创企业与匹配的跨国企业进行合作,利用跨国企业广泛的全球网络加快其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该平台的用户可以创建个人简介,详细说明创业目标、投资兴趣或已完成的创新项目,供寻求合作者的机构进行参考。在提供网上参考信息基础之上,上海可以充分利用该数据库资源,为用户举办现场交流、项目推介等活动,促进投资者与创业者的合作,并推广成功案例激发创业氛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产业创新发展

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为产业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专利审查与专利维权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成立于2014年底的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几年来,在推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为更好地保护创新成果,上海可以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鼓励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与行业的合作交流,了解不同行业的特点。具体而言,为确保食药总局近期的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及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顺利实施,相关各方可以考虑与医药行业加强合作,利用跨国企业丰富的全球经验,并充分借鉴国际范例,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积极推动上海成为国际生物医药研发高地。

4.3案例研究:伦敦——依托浓厚的创新文化,打造生物医药卓越之城

凭借其浓厚的创新文化,伦敦成功打造了由800多家研发型初创企业组成的世界一流生物医学行业基地,并在相关领域累计获得二十多个诺贝尔奖,同时还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整体测序工作的三分之一。而伦敦的创新文化主要得益于三个主要因素:公共宣传、充裕资金和企业合作。

首先,全面的公共宣传激发了社会的创新精神。MedCity是由伦敦市长与伦敦前三的顶尖学术健康科学中心所成立的生物医药基地,旨在为生物医药创业提供有利环境。为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MedCity举行过一系列公共活动,如具有高度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医疗健康创新与新科技大会及‚2016年创新论坛领袖会议。这些活动不仅整体提升了城市对创新的热情,也成功为全球创业家营造了充满吸引力的氛围。其次,充裕的配套资源和以生命科学初创企业为重点的行业协作,为伦敦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具有失败率高,投资周期长等特性。充裕的资金是生物医药初创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基于此,2015年前伦敦市长BorisJohnson提出投入16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以保障伦敦新兴医疗健康企业的长期增长。同时,伦敦还致力于构建系统性的机制,促进大小型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如MedCity通过技术转移网络和东南伦敦健康技术联盟等一系列计划,支持大小型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帮助初创企业转化无形资产,实现产品的商品化。此外,伦敦还有许多企

业通过组织会议和创业培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商业化的协作。

4.4罗氏的承诺与经验:积极推动企业间合作,打通产品商业化渠道

罗氏致力于通过与全球的中小公司合作,协助建立创新文化。罗氏与国内企业的合作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理念。大小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激发独特的思想碰撞,从而实现产品创新,进一步解决当地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并更快地将解决方案推向市场。

罗氏与美国哈佛大学、苏州生物纳米园一道与WenAssociates孵化器项目和齐云创智工坊合作建立了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唯一的孵化器。该项目也是第一个同时由孵化基地、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和著名的亚洲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的孵化器。根据协议,该孵化器专注于为癌症治疗开发自噬体抑制剂。该项目由新成立的齐云创智工坊实行,着重于将领先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引入我国。

罗氏期待与上海分享更多与中小企业合作的经验,以帮助上海推动城市创新文化建设。

结论

生物医学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帮助上海吸引全球前沿研发机构、汇集高端人才、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上海具备发展生物医学产业的深厚基础,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医学中心不仅可以为上海经济的飞速增长提供可持续的驱动力,而且能够填补亚太地区缺少世界顶级生物医学中心这一空白,并有效提升上海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上述资源的集聚将助力上海实现成为卓越全球城市的宏伟目标。

为帮助上海发展成具有前瞻性和创新能力的全球城市,罗氏建议上海市优先考虑以下三大方面的建设:

提升早期研发能力。上海应利用自贸区优势,建立顶尖的亚太医学中心,提供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及创新药物,以推动早期研发能力的提升。同时,上海应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设覆盖亚太地区的生物标本库,集聚亚太地区患者大数据,吸引全球研发资源,为上海早期研发能力发展提供助力。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使命湾的医疗中心或可成为上海提升早期研发能力提供借鉴。

汇聚创新人才资源。上海应充分利用其优质高校资源,建立生物医学院,培养优秀生物医学人才;构建配套人才支持体系,通过奖励创新技术发展,集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上海市政府可构建人才地图,确定优先发展的人才领域。在培育人才方面,上海或可从香港和德国发展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的经验中获得启示。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上海应建立生物医药领域的咨询委员会,将政府工作重点与行业及社会需求紧密连接。同时,举办生物医学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生物医学行业的认知。上海市政府还应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建立完整的早期研发产业链,为生物医学初创公司提供资源支持,推动不同规模企业在商业化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发挥上海知识产权法庭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伦敦在营造卓越创新文化方面的经验值得上海关注。

作为创新诊断和个体化医疗的全球领导者,罗氏积极践行‚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我们‚先患者之需而行的宗旨与上海构建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紧密契合。我们在基因检测、精准诊断和靶向药物开发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在研发资本投入,人才培养及吸引,和中小企业合作等领域拥有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我们愿意充分利用我们的知识与所长为上海发展献计献策。

上海具备实施上述政策建议、打造卓越全球城市的宏大愿景及优势资源。上海拥有的核心优势及潜力为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力之城、创新之城、未来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上海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将对我国及世界其它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启发与示范效应。在这一进程中,罗氏将继续携手各方,通力合作,为上海及全国实现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全球城市指数是由美国著名杂志《外交政策》及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每年所公布的全球城市排名。排名基于五个 维度的 27 个指标,该五个维度包括: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 政治参与。更多信息可见: https://www.atkearney.com/research-studies/global-cities-index。

2 定义:生命科学意指通过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研究生物体。而生物医 学工业意指通过应用自然科学原理(特别是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生物学和医学进行研究产出的工业。

3 Privolnev, Y. (2016, July 6). Brexit's Impact On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uture Access To The Market.

4  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2017, March 31). Financial Services: Contribution to the UK Economy.

5  TEConomy Partners, LLC, & 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 (PhRMA). (2016, Economic Impact of the U.S.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National and State Estimates. EU Common May 14). The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4 年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5-04-14)

7  California Life Sciences Association (CLSA), &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 (2016, November 16). Life Sciences Industry Report.

8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5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03-01)

9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10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2017, April 4). Expanded Access (Compassionate Use).

11  Roche. (2016). What is Personalized Healthcare All About?

12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 (2015-02-15)

13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 (2017-04-26)

14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2017-04-27)

15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 (2015-05-25)

16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6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03-02)

17  City of Boston. (n.d.). Boston Innovation & Collaboration Success.

18 Luo, C., Wei, J., & Han, W. (2016, March 24). Spotlight on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Engineered T Cell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ials in China.

19  The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d.). The German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20  The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d.). The German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21  The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5, January 8). Repor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5.

首页上一页...1819202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