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近日在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理事单位第一次会议上表示,金融科技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否则就应该放弃。
他表示,“我们在推进金融科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时刻刻想着它对实体经济有什么用,如果离开这点我们就要放弃。”
他以比特币为例指出,比特币创造了一种成本更低的货币,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值得欢迎,但现在看来比特币更多的是炒作资产,对实体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用处。这是世界上各主要货币当局对比特币采取监管态度的重要原因。
李扬进一步认为,由于比特币供应有上限,因此不能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比例地不断增加货币供应,比特币如果作为交易媒介自身就无法实现价格稳定,也就无法用来衡量交易,不可能成为现代货币。经过反复研究,目前各国货币当局对比特币的态度已经较为明朗。
对于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角色,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周五在北京金融街论坛上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加大对小微、“三农”的支持力度放在同样的高度,要求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的短板。
7月14日,中央召开了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普惠金融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此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将普惠金融列入正式文件中。
在李扬看来,科技金融可以去解决传统金融解决不了的普惠问题,科技金融如何为此发挥自己的作用是要考虑的内容。
亿欧联合创始人王彬周四在2017中国金融科技未来领袖峰会上表示,近年来获得批文的17家民营银行和消费金融机构中许多都具有科技背景,可以利用技术针对中小企业推出标准化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效果。
同一会议上,浅橙科技CEO朱永敏认为,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应该从个人入手,通过建立筛选机制,分辨“好人”、“坏人”,判断他们的负债能力和还款能力,从而改变单一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由下往上搭建社会信用体系,让信用值钱,帮助次级用户享受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从而推动国内信用生态建设。
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运营和服务成本,使得边际成本可控;提供决策依据,解决线上风控难题,使得坏账可控;同时,移动端的普及也使用户数据的获取不再困难。技术带来金融服务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单一金融服务过剩,而次级用户享受不到的矛盾能够解决。
随着科技金融的快速创新和迭代,行业发展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也考验着监管。
中国央行行长助理刘国强周五在北京金融街论坛上表示,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偏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必须认识到金融业的外部性、公共性非其他行业可比,因此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都要纳入监管,都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
在前述金融科技50人论坛的会议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表达了他的担忧。他认为,金融的“底色”是信用,但当前的信用状况是法律体系、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如果“底色”不改善,一切科技工具都有可能带来负面的结果,而不是正向的效能。
去年以来,监管者开始对P2P平台、互联网众筹、第三方支付,包括近期的比特币交易平台,首次代币发行(ICO)采取了强有力的监管,对部分科技金融形态甚至全面叫停。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认为,监管与政策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中的一个极大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同样的现实。对于金融科技这个时髦概念兴起,杨涛认为其背后还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研究框架和概念范畴。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于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