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陈云霁:从龙芯1号到寒武纪 | 人物(5)

2017-09-06 11:12:0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9月2日,华为在德国IFA展上重磅发布全球首款麒麟 970移动计算平台。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但其背后的AI芯片搭载了寒武纪的嵌入式 IP。华为一名高层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华为海思和寒武纪确实是在合作开发。另有媒体爆料,麒麟970整合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经处理单元)的构想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

针对与华为的合作,陈云霁没有正面回应,但弟弟陈天石曾透露了寒武纪芯片的市场商业化推进:“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终端,二是云端。终端产品就是手机、智能眼镜、手环等,需要芯片去识别图像、影音和文字。而在云端,像科大讯飞、曙光这样知名的云端客户,都已经是寒武纪的客户。”

而陈云霁则坦言:“智能发展到现在,算法上的进步很多,也能解决很多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比如模式识别。但这和人们所期望的振奋人心的智能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不过他认为,硬件的研究,尤其是神经网络芯片,对于人工智能进步,尤其是对于高级智能能力的实现,会有关键的作用。

寒武纪有一个非常洋气的英文名字,叫Cambricon。但是相比来说,寒武纪芯片的名字却是以非常直白的拼音DianNao来命名代号,读起来就是中文拼音的“电脑”,有这个接地气的名字,还要感谢一位法国人。

陈云霁表示,神经网络处理器这个课题是个中法合作项目,最初他们想起一个类似于“Electric machine”或者“Electric Brain”的英文名字。但是当时团队里一位法国人,来自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的研究员Olivier Temam就向他们建议称,与其取一个平淡的英文名字,还不如反其道而行用中文的拼音来命名,这样对外国人来说是“外语”,他们反而会觉得十分“洋气”。

令人惊讶的是,寒武纪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是芯片设计开发和人工智能研究的“老司机”了。很多骨干成员在校期间已开始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

咨询公司Tractica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5年,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深度学习芯片组市场收入,将由去年的5亿美元飙升至122亿美元的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40%。

“智能时代迟早要到来。”陈云霁表示,“每个时代都有其核心的物质载体,比如工业时代的蒸汽机、信息时代的通用CPU,智能时代也将会出现这个核心载体。”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首页上一页...234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