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2017-05-02 20:00:5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自“一带一路”倡议在2013年底提出以后,对于“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已有大量讨论。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一带一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带一路”主要的推动者,中国自身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反映到它所推动的海外项目中去;中国企业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在海外的行为,也必然带着深刻的中国烙印——企业和组织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行李”(cultural luggage)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考虑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给人留下的一些负面印象——例如环境破坏、能源消耗、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等,对“一带一路”的类似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对于这样的顾虑,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加以理解。

中国的“十三五”规划树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显示出中国政府正从以往的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中进行转轨,向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迈进。

“中国模式”的核心

从一个更清醒客观的角度分析,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成就的改变动力,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市场和社会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中国并积极开放市场,为这些活力引入资金、技术和思想,同时寻找海外市场。

在大量学术研究中,关于中国过去经济增长动力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市场导向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创新动力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发展冲动和他们彼此的竞争关系。“事实上的联邦制”(de facto federalism)或“中国特色的联邦制”是这个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是这种地方政府竞争的状态使得市场得以维护。这个理论并不否定中央政府的重要作用,但认为中央政府仍像过去计划体制下在微观层面上进行决策,显然与事实不符。尽管五年计划是计划体制时代产生的一种制度,但今天的五年计划更多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而非凭空设计,中央政府的角色也更多的是协调、归纳、深化、推广等战略规划的作用。

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并非建立在对抗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结构的思维逻辑之上。相反,如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的,中国是战后经济全球化体系与秩序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倡导“一带一路”并非意在颠覆现有经济秩序,也非单纯追求中国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