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后IPO常态化时代”应严防解禁潮

2017-04-19 20:01:0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目前, IPO常态化在衔枚疾进,市场已经形成月均发行新股40~50家、全年500家、募资3000亿元左右的模糊预期。随着IPO常态化的推进,与新股发行如影随形的IPO限售股解禁潮将呼啸而来,我们可称之为“后IPO常态化时代”。取代IPO堰塞湖的,将是源源不断的IPO解禁潮。为防止对市场的非理性冲击,面对后IPO常态化时代的解禁潮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早谋良策。

事实上,IPO发行带来的限售股解禁减持已经开始预演。2016年以来,A股市场共计上市359只新股,这些个股将在未来三年陆续解禁1042.10亿股,以目前股价估算,待解禁市值合计达到2.89万亿元。据统计, 2016年后上市的新股中有23只个股出现了重要股东的减持记录,其中高澜股份和高科石化去年下半年以来累计减持市值分别达到1092.10万元和6998.81万元。随着IPO常态化的推进,每年上市的几百家新股将带来大量的限售股。

笔者之所以呼吁对即将到来的IPO解禁潮进行限制,基于以下几点:

其一,我们推进IPO常态化的最大动因,是可以提振实体经济,以直接融资帮助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不是让宝贵的股市资金为重要股东们大肆减持“改善生活”甚至去购买字画的。但现实是,不少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套现,而不是为了企业发展。所以必须对这些“恶意上市”的企业进行针对性限制。

其二,是IPO核准制下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巨大差价。在核准制下,新股的稀缺性和制度溢价,导致新股上市后估值高企,结构性泡沫明显。在注册制实行前,新股发行环节的全面行政化,不可能推行全面市场化的新股限售股减持政策。如果新股发行施行行政管控,而大小非却可以市场化地任性减持,那就是“伪市场化”,是对市场财富的掠夺。

其三,是为了资本市场的稳定,防止非理性冲击。最近的A股市场,“闪崩”成为了热门词汇。在市场中我们看到,股价往往从正常有序的交易状态,突然间断崖式直线下跌甚至达到跌停。近日,多只个股出现先是横盘、然后一分钟内迅速跌停的状况,其中就有不少次新股。目前两市352只次新股,平均动态市盈率高达80.89倍,平均市值96.74亿元,市盈率中位数为70倍,市值中位数为53.6亿元。如此高的估值堰塞湖,“闪崩”情形会否频频上演,值得关注。

为防止IPO常态化带来的限售股解禁的“猛虎出山”,治本之策是提高IPO流通股比例,改变大股东“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现行《证券法》第五十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当符合“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的条件。大部分公司首发都采用规定下限,导致首发流通比例过低,导致一年和三年后会产生数倍的限售股。而首发流通股比例过低,导致次新股炒作屡禁不止,估值高企,为大小非高位套现提供了过大的套利空间。笔者认为即将进行的证券法修改,应重点考虑这一因素,特别是针对总股本偏小的创业板和中小板的IPO,将首发流通股的规模提高到50%以上。

另外,对于减持细则需要进行补充与规范,杜绝“清仓式减持”和假借高送转、重组并购等利好消息配合高位减持,设置利好消息与限售股减持的隔离带。2015年12月首发上市的新股等来了解禁期,相关的部分创投股东则纷纷开始“清仓式”减持。从去年12月开始,就有三夫户外、富祥股份、奇信股份、中新科技、银宝山新、读者传媒6家个股的创投股东欲“清仓式”减持。在减持细则中,应规定限制重要股东每年减持的数量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

适当延长销售股东的限售期,也是可以考虑的。因为目前新股发行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可称为注册制的过渡期。在此期间,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有相当大的估值价差和套利空间。因此,“董监高”们上市之后的离职套现频频上演。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可将IPO重要股东的限售期提高到五年以上,其他股东的限售期提高到3年以上。最新上市的信捷电气可谓开了个好头,其最大股东承诺五年内不转让持有的公司股票,其他股东则承诺三年内不转让持有的公司股票。

(作者系市场观察人士)

编辑:黄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