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员工持股成国企混改重头戏,地方力度超中央要求(2)

2017-03-21 22:41:1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是由于混改中的员工持股存在国有资本流失的风险,产生利益输送和贪污腐败,因此混改和员工持股被多次叫停。比如湖北省黄石市服装厂(康赛集团)曾将内部股票私下赠送给官员,这些股票升值后价值一度高达上千万元。

央行行长周小川2012年8月在公开讲话中表示,员工持股受挫,被搁置了很多年,问题主要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在上市公司的内部职工持股计划试点过程中出现了舞弊。

李锦认为,员工持股确实存在国有资本流失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最突出的是对外利益输送,外部人员尤其是相关官员,通过购买或免费获得“职工内部股”或“原始股”,等上市后再溢价转让;另一方面,国企管理层可能会拿到大部分员工股,少数人将轻易实现对国企的实际控制。他表示,在员工持股进行试点后,未来将有望形成更为完善的体系,从而提高国企的市场化程度。

然而,员工持股本身并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企实行“分红权改革”,骨干员工们参与了企业价值的创造。越是高科技企业,员工创造的价值越多。骨干员工们拿的是自己应得应分的,而不是分国有资本的利益,更不是国有资本的流失。

除了国资流失的风险,员工持股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北京市一位国企科研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员工股权激励与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如何衔接,如何量化评估科研技术人员在科研项目中的作用和贡献,“骨干持股”中的“骨干”如何界定,其他职工是否能满意,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分红激励与行政级别的晋升是分开还是并行不悖,这些难题使员工持股的方案从制定到落实都面临着很大的阻力。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应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以激发和保护改革积极性。把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和无意过失等,同明知故犯、谋取私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违纪违法行为区别开来。在划清红线、明确底线的基础之上,容错机制的建立将发挥保护改革者、激发改革积极性和鼓励创新等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傅成玉表示,当前全国各地国企改革已进入重要阶段,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比如视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禁区,绝大多数国企对企业内改革基本没启动;改革主体不清,企业改革缺少内生动力,导致了“上面想改很难改、企业想改不能改不敢改”的不协调局面;缺少保护企业领导者改革担当的环境,企业领导对改革顾虑较多。

傅成玉建议,创造激励改革、保护担当的大环境。制定激励和保护国企领导大胆改革的相关政策,出台具体可行的容错制度,建议审计、纪检监察、干部管理等部门制定各自领域激励改革、保护担当的相关办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