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校外培训机构如何治标又治本

2018-12-11 13:28:0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当海淀黄庄不再疯狂,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许会高兴,家长们的内心却充满了不安。自从《疯狂的黄庄》刷屏后,补习班又一次遭到清查。《疯狂的黄庄》所讲的,是在被誉为北京“学霸中心”的黄庄,家长们扎堆送低年级的孩子去教育机构接受超前教育的现象。

有媒体用“尴尬”形容今天的减负局面,政府殚精竭虑把校内学习负担压下去,顽强的家长又在校外拉起来,政府只能再次出手到校外,干脆校内校外一起管。国家千方百计不想累着孩子,家长处心积虑怕孩子落后,两者之间反复拉锯,学校和校外机构都是战场。

校外机构的治本之道,只能从校内找。这些年的减负实践,那些被压缩的教学大纲和被降低的教学标准,在做了减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多层次教学需求的加法。面对中国国情文化和资源现实,面对家长就高不就低的教育追求,最大程度在学校体系内完成,而不是偷懒式地推出去,失控了再管回来。

学校简单的瘦身减负,只会让虎视眈眈的校外机构如鱼得水。单纯的减负减得越多,留给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空间越大。校外培训机构的抢跑式教学,已经让公立学校的教育变得有些被动。它们用标准化作业让“别人家孩子”批量复制。通过精心编排教学产品,源源不断地批量输出高分学生,而校外机构的“市场”则是每个城市里数量有限的重点学校。

想要获得进入重点初中的机会,最简单粗暴也最公平的方式还是让孩子在应试教育里拿高分。大环境裹挟,谁也不想拿亲生孩子的命运赌一把,所以家长们大都老实地遵守游戏规则,宁愿自己掏钱送孩子受累。有选拔、考试最终拦在那儿,就要分出高低优劣来,家长的焦虑总会爆发出来。

寻找校外机构的治本之策,也是素质教育的突围之路。所有的素质教育,在优质教育跟不上的时候,只能是空中楼阁。只要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远远达不到兜底的程度,重点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入学机会依旧稀缺,家长给孩子主动“增负”的需求就难以降低。这种需求居高不下,校外培训班就总有机会占领学校减负后的地盘。

教育的本意是教养,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和建立更健全的人格品格。教养是终其一生的完善和求索,而现代教育的焦虑则渐渐变形,成为了进入更高社会的门槛和更多的晋升机会。只有整个社会流动的通道更宽,给普通人以更多的通道和机会,家长们的焦虑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

减负之后,升学压力并没有减。这就需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如果只是一味的减负,可以大胆猜想:这些培训机构不再疯狂一定只是暂时性的,不过是为了躲避由那篇文章引发的教委检查。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