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货把人压死了。”海西州都兰县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说,他管理的合作社共有103户农户,种植1600亩黑枸杞和500亩红枸杞,2016年、2017年两年累计亏损高达1800万元。“原来枸杞行情好的时候合作社会把村里的贫困户招进来打工,一年每人工资7万元,还能额外分红一万元,现在枸杞卖不出去、融资也很困难,没钱雇人,对贫困户只能免费发些枸杞苗,但就是这样也没人种枸杞了。”
结构性难题亟待破解
与云南玛咖发展过程相似,枸杞产业在青海发展的十年经历了初期政府鼓励种植、中期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后期产能过剩三个阶段。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缺乏技术支撑以及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滞后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三大“瓶颈”。
首先,种植面积急剧扩张带来产能过剩。2008年基于枸杞的经济生态效益,以海西州为发端青海开始发展枸杞产业。据海西州农牧局副局长李胜业介绍,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采取免费发树苗、提供技术指导、农机设备补贴等方式鼓励群众种植枸杞。
“‘十二五’期间当地枸杞产业迎来发展最好的时期,有机枸杞出口均价达到20美元/公斤。”海西州格尔木市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亿林说,在较早开始种植枸杞的都兰县,曾经的种植户年户均收入高达20万元。在利益驱动下,短短几年内枸杞种植面积增长4.87倍,但同期枸杞价格增幅仅20%,产业过剩带来的价格下滑也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出现。
记者从海西州农牧局了解到,2017年柴达木枸杞干果产量达7.82万吨,但在枸杞制干方面,截至目前枸杞设备烘干能力不足3万吨,仍有近5万吨左右的枸杞需要通过自然晾晒烘干。
在加工转换方面,2017年加工转化的枸杞仅有3800吨左右;在产品类型方面,干果等初加工产品为当前主要加工方式,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柴达木枸杞发展十年产值增加65倍。 记者6月13日从青海省海西州农牧局获悉,该州枸杞产业从2008年到2017年,产值从0.33亿元跃升到21.6亿元,产值增加65倍
“保温杯”火遍朋友圈,健康养生者杯中泡起枸杞、黄芪,反映了人们追求健康的强烈需求。对甘肃道地中药材实现从“粗加工”到“深加工”,再到“精加工”,一些中药企业将目光精准地定位在了大健康产品领域的研发上。
只燃烧你的卡路里可不行,你还得保温杯里泡枸杞!但是这天气一下子就冷了,这辈子特别保温的吧,一直很烫嘴,半天喝不了,要不就是敞开式的杯子,是能喝了,但是一会就凉了,饮水机太远以及用保温瓶太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