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原标题:
找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打工妹!原来她的生活是这样的……
江惠群,生于1946年6月,老家广东宝安县石岩公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25名打工妹中的一个。
1978年,彼时下辖深圳的宝安县成立了“石岩公社上屋大队热线圈厂”,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而这家企业的旧址,在2008年后成为全国首家劳务工博物馆所在地。
图左为第一批打工妹的照片,图右是当时的拉长(车间班长)叶秀珍。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劳务工博物馆
江惠群和姐妹们务工的上屋大队热线圈厂,是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改革开放当年,江惠群和另外24位姐妹“洗脚上田”,进入热线圈厂工作,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打工妹。
江惠群手里拿的,是她和打工姐妹们当年的照片。
热线圈厂主要生产电吹风里面的电热线圈,25位打工妹当时坐在低矮的竹椅上,采用脚踏、手摇等手工进行操作,而设备都是香港那边淘汰下来的旧机器。让村民们眼红的是,她们打工一年的工资,比种田收入要高出三倍都不止。
上屋大队热线圈厂当年的模样
上世纪70年代末,上屋大队热线圈厂创办时港方建厂人员和当地村民合影。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里保留的生产线
江惠群和姐妹们当年就是坐着这样的竹椅进行工作。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员工宿舍里还贴着刘晓庆等影星的老照片,那时她们正年轻,笑靥如花。
海报上是小虎队里的苏有朋,一代人的记忆。
那时的生活极其艰苦,江惠群有个姑妈在香港,每次姑妈从香港回来,蛇皮袋里都装满了好东西,有吃的饭胶,有穿的衣服,有用的毛巾,还有许许多多深圳这边没有的东西。江惠群最喜欢的是饭胶,也就是蒸好的白米饭在香港那边晒干了带过来,用热水泡开了吃。
上世纪90年代,江惠群去香港游玩时留影。
离开热线圈厂后,江惠群先后进入深圳市迎宾馆和京鹏宾馆打工。
深圳市经济特区当年的暂住证
江惠群在京鹏宾馆打工时办的健康证
打工免不了受委屈,在深圳迎宾馆工作时,因为台风天地没扫干净,江惠群有被人骂哭的经历。因此,她特别同情那些外来的打工妹,在工作中,她自己能多承担一些的,就尽量多承担一些。
江惠群的家里,至今都保留着在京鹏宾馆工作时得的奖状——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励证书。
江惠群在京鹏宾馆工作时得的奖状
1993年,因为要带孙子,江惠群就没有再外出打工了。
如今,儿女都有自己的房子,江惠群自己住在深圳罗湖区的一个现代化小区,每天给孙子做做饭、和一帮老姐妹跳跳舞是她的生活重心。
她很久都没回石岩公社了,偶尔回去,也辨不出原来的样子。
江惠群年轻时和家人的合影
“还是变了好,那样熬苦的日子,谁还愿意回去呢?深圳现在多好!马路比香港的宽,楼比香港的高,当年逃港的人还想回来呢。”江惠群感叹着深圳这40年的变化,对自己先苦后甜的人生,感到无比满足。
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之际,当地组织25位打工妹重回她们当年的打工地聚会,但有人定居国外,有人定居香港,最终只聚齐了19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我们收获成果、享受红利的同时,更应该回顾那段火热的岁月,铭记为此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
江惠群,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打工妹之一,她也是千千万万个打工妹的缩影。
谨以此纪念那个伟大的时代。
(本报记者贺少成刘友婷吴凡)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取得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应该归功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如今,中国人日常消费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国产品牌和“洋品牌”。实际上,改革开放这40年间,国人对于品牌消费的认识经历了一系列变迁,成为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国家统计局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40年,我国消费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消费总量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调整,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商品短缺和凭证供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