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上海消保委:1至8月教育培训类投诉同比上升27.1%

2018-09-12 16:51:57    央视新闻  参与评论()人

  上海消保委:1至8月教育培训类投诉同比上升27.1%

央视记者获悉,2018年1至8月,上海市消保委共计受理教育培训类投诉4174件,同比上升27.1%,争议涉及金额3502万元。外语培训类投诉达2140件,超投诉总量一半。

除此之外,艺术、课辅、驾驶、会计等培训类投诉量位居前列。投诉还反映出,25.5%的消费者为在线学习,同比增长近7个百分点。方便快捷的报名渠道和自由轻松的授课方式逐渐成为培训消费的新趋势。

  存在问题

1、推销乱象重重:虚编资源、虚夸效果、虚假承诺。培训机构盲目选择推销对象,不仅缺少必要的前期评估,还会采用虚编教学资源、夸大培训效果的方式层层诱导。比如,机构享受“内部资源”、具备“一流师资团队”,培训过程“周期短、进步快”、考试“保过保录”、“不过退款”等。为进一步促成交易实现,推销顾问还会给予各种看似美好的“口头承诺”和优惠福利,却又不会在书面合同中具体约定,给消费者事后维权带来隐患。

2、经营本末倒置:合同条款模糊、培训质量堪忧、退款设置障碍。

市场上培训机构提供的格式合同大相径庭,部分格式合同缺少周密的授课安排、公平的退费规则、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等涉及消费者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一旦发生争议,消费者易陷入被动局面,退款难以索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机构培训质量却饱受诟病,集中表现在开班延期、课时缩短、讲师频繁更换、网络授课卡顿等问题,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3、付款方式欠妥:一次性预付高昂费用滋生贷款“骗局”,恶意包装、审核宽松、资金风险等贷款隐患凸显。投诉显示,培训机构大都将课程周期设置为1至2年,少数长达4年,相应的培训费用高昂,而多数培训机构要求消费者一次性付清费用。为消除消费者支付顾虑,有些培训机构通过“引导推荐”或“涉嫌强制”等方式,要求消费者向与其合作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使消费者以信用风险换取资金保障。有的机构把贷款包装成“免息”、“分期付款”等福利,对贷款限制性条款及风险却只字不提,迷惑性较大。涉及贷款支付的消费者普遍反映,仅提供姓名、身份证、联系方式、银行卡或信用卡即可申请贷款,整个流程“简易快速”。这其中,有近8成的消费者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手机下载相关应用软件,从注册、申请、提交材料,整个流程仅需几分钟。部分消费者甚至反映,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在他们未充分了解贷款注意事项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完成整个手续,致使消费者“被贷款”。不成熟、不合规、不理性的贷款交易极易引发资金和个人征信风险。

  建议意见

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依法审批登记、规范培训行为、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有关主管部门应按照依法规范、综合施策、协同治理原则,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此外,教育培训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标杆企业的引领,建议相关机构依法、诚信、自律经营,以夯实教学根基、提升教学质量作为营商之道、立足之本。(央视记者 王殿甲)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