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虚构车况、车源、交易信息引消费者入“坑”
除了遭遇“意料之外的”强制收费,记者调查发现,二手车交易平台虚构车况车源和交易信息、检测走过场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售车造假隐瞒真实车况。在广告宣传和营销中,不少平台宣称有200多项专业检测,确保车辆质量,绝无调表车、事故车、水泡火烧车。然而,记者梳理近三年来审结的涉二手车电商消费维权案件,其中占比最高的起诉事由就是“隐瞒实际车况”。
今年5月,河北买家周先生通过某平台花费11.45万元购买了一辆轿车,并支付平台销售人员4580元服务费。这家平台对这辆车的检测合格证显示“无泡水事故”。但周先生将车开到4S店复检,却被告知这辆车的前挡风玻璃可能更换过,前面双气囊也可能爆过。随后,周先生委托河北车通机动车鉴定评估有限公司鉴定发现,此车水淹属于二级高度。
——卖车检测看“表面”走过场,目的是压价走量。专业检测本应是保障车辆质量的重要环节,可在不少平台却只是走过场,沦为压价的手段,与广告中宣称的上百项专业检测相去甚远。
为了体验个人卖车检测过程,记者近日跟随济南市民段先生预约某二手车平台检测评估师进行“验货”。这辆2006款别克车是段先生去年出资约2.5万元买来的二手车。某平台二手车检测人员未着工装、只是带了工牌,约车主在济南某商场地下停车场见面,经过短短半个小时的一番检查、录入数据后,其手机上的软件显示建议销售价为8600元到2万元。“如果8600元愿意卖,我现在就可以给你联系车商拿车。”这位工作人员说。此前,段先生询问多位线下二手车商,这辆车可以1.8万元卖出。他表示,对这样的报价很不满意。
日本国土交通省近日发布消息称,马自达、铃木和雅马哈发动机3家日本公司在对新车燃效等方面的测试中被发现存在不当检查。这3家公司先后召开记者会,承认在整车尾气和燃效测定试验中存在篡改测定值的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