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发展已成为共识。近日,在第九届地坛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目前绿色金融在国内已取得诸多新进展,未来可以从技术创新、信用评级等方面完善绿色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助推绿色金融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改善信用环境,引导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投向绿色产业。”在日前举办的第九届地坛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介绍,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根据证监会要求,到今年底强制要求重点排放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不披露就解释,到2020年12月前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强制环境信息披露。披露内容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用水用能等指标。“这样才能让资本市场真正识别哪些企业是绿色的,更有效地把资源配置到绿色企业和产业中。”
在绿色项目评级方面,一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了突破。比如,湖州市把绿色项目分成三个等级,包括深绿、绿色和浅绿,对深绿信贷项目给予12%的贴息,对绿色和浅绿的项目分别给予9%和6%的贴息。
有专家表示,绿色金融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引导银行和机构投资者评估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减少其对污染性和高碳项目的投资,从源头上达到降低污染和推动经济绿色化转型的目的。这就需要加大顶层设计,构建绿色信用体系,引导人们和企业的行为更趋向于保护生态环境。
其中,面临的障碍之一就是识别绿色标的,比如识别哪些是生态有机的农产品,哪些是真正的绿色企业,识别过程复杂,成本不菲。对此,马骏建议,要用新产品或者数字金融方法去解决这个难题,比如大数据、物联网、AI等科技手段的推广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识别绿色标的、绿色资产的成本。
“还需要建立更加广泛的绿色信用评级。”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目前一些从事第三方节能服务的公司在向企业或者市场主体提供服务时,常常很难获得应得利益。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把企业的绿色低碳足迹、节能水准,包括履约记录都纳入绿色信用评级,这样就可以为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企业识别服务对象提供良好基础。”
在个人绿色信用建设方面,已经有金融机构开始了系列探索。一些金融机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资源环境效益,创新绿色产品和服务营销模式,推进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融合,鼓励个人的绿色消费行为,满足不同主体的绿色消费需求。
比如个人碳账户平台蚂蚁森林,能够帮助用户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绿色低碳行为,并转化为蚂蚁森林绿色能量,当这些绿色能量累积到一定数值时,用户可以选择种一棵虚拟树,最后由蚂蚁森林以用户的名义在千里之外的中国荒漠地区种上一棵真树,以形成对用户低碳行为的正向激励。
蚂蚁森林总经理徐笛介绍,目前蚂蚁森林已经纳入了18种绿色低碳行为,主要包括用户通过步行、公交、地铁替代自驾车的绿色出行,在网购时使用绿色纸张包裹,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把二次商品进行回收重复利用等。上线以来,蚂蚁森林用户数已经超过了3.5亿人,累计减排量达到283万吨,累计种下真树5552万棵。
绿色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专家们认为,要处理好与政策、税收、处罚等手段间的关系,还可以建立专业化的绿色担保机制,通过信用增进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