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立法层面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已经作出了非常明晰的规定,但侵权者却能够打“擦边球”和“时间差”。为此,应加快商标注册申请智能化,通过严密与快捷的技术比对,将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封堵在申请端口
近日,创维先锋、创维云视、创维e家、创维嘉、创维美、创维酷酷……这些带着创维二字的“山寨”品牌让创维商标的真正拥有者深圳创维集团格外惊诧。创维为此发表声明,要求拼多多平台停止这些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活动。
“蹭名牌”行为涉嫌商标侵权,但这种“李逵”遇到“李鬼”的事并不是今天才有。前几年,市场上就有“康帅傅”山寨“康师傅”,“娃恰恰”仿冒“娃哈哈”,“粤利粤”伪装“奥利奥”等案例……除了贵州的“老干妈”因被湖南“老干妈”冒名而对簿公堂,更多的品牌企业选择了防御性策略,即提前将一些近似商标注册到公司名下。
按照我国《商标法》规定的注册在先原则,企业注册与自己近似的商标,是希望不给那些试图“蹭名牌”的投机者以可乘之机。
一方面,企业注册商标尤其是一口气注册十几个、几十个商标都需缴纳注册资金,而且除了核心商标外,一些边缘商标最多只有3年的法律保护时间,期满后若要续展,企业还要重新申请注册与再度支付费用;另一方面,将一些与核心商标关联或近似的商标“雪藏”起来,等于让这些商标资源被闲置,商标持有人不能从中获得附加值。
因为品牌企业在明处,仿冒者在暗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即使品牌企业采取了防御性策略,也难免挂一漏万。所以说,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机制扬善惩恶,很难制约投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