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弱专利、假需求:部分企业热衷伪创新

2018-08-01 17:30:47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不管企业发展是否需要,都要想尽办法比拼专利比论文,能否产业化根本不重要”“项目评审走形式”……半月谈记者在国内高新技术企业采访时,一些民营企业家和高校学者对当前一些企业的伪创新现象表达了不满。

弱专利、假需求:部分企业热衷伪创新

近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常林集团因涉嫌项目空转、科研造假备受舆论关注。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企业披着高科技和创新的外衣、行欺骗之实的伪创新乱象屡禁不止。

“说实话,我们企业95%以上的专利就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产业化。”一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知名药企负责人说。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请“写手”代写及购买专利。但这种往往是缺少技术含金量的弱专利,质量很低。

半月谈记者联系了该企业推荐的一家专利代理机构,以购买专利为由进行咨询,对方坦言,购买一项发明专利约需2万元,但不保证能产业化,“用来充数量没问题,手续都齐全”。该业务人员还透露,其公司平台上交易的专利,七成都无法产业化。

一位新兴产业集聚基地负责人对此亦有同感。他调研发现,一些小微企业研发专职人员只有两三人,却是专利大户,办公室挂满了各类证书,产品品类更极其丰富。正是因为深谙“创新”之道,有的将一项技术发明放在10个不同应用场景,分开申报,便有了十个专利,有的就是砸钱买,“连专利名称内容都说不清楚,纯属形象工程”。

该负责人还反映,有的企业干脆“拿来主义”,直接将他人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被业内戏称为“贴牌式创新”,这一现象在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表现尤甚。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