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二手交易平台遭遇信任危机

2018-07-25 16:21:35    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评论()人

二手交易平台宽松的交易环境,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牟取利益的空间。北京市某法院的数据显示,该院2017年审结非法出售发票案件共59件,有26起案件源于一家二手交易平台。

  骗术:巧立名目移花接木

记者调查发现,二手交易平台交易套路颇多:

——以次充好,偷换配件。厦门学生小刘曾在闲鱼上购买了一个充电宝,商品描述和充电宝机身上写的都是2万毫安。但使用后小刘发现,充电宝给手机仅充一次电就会“精疲力尽”,还不如舍友5000毫安的充电宝电量足。小刘总结认为,二手交易平台上的手机、单车、充电宝等产品具有“外观迷惑性”,“看上去很美,一用就上当”。

——转场交易,吞吃押金。记者调查到,一些受访者被骗后面临申诉难,不少是由于交易脱离了原本的平台。安徽阜阳某中学的小张在转转上看到一部价值900元的小米手机,卖家说自己急需用钱,价格可降至800元,前提是小张要先用微信转账400元当作“预付款”。小张转账后,却迟迟没有收到手机。

——到手“刀”,货物到手再砍价。广东的石先生曾在转转上以150元的价格售卖一部手机。但买家收到货后,却以手机内部防水标签变红为由,要求石先生退还80元。因手机根本就没有进过水,石先生便向客服申请仲裁,客服回复称要两人协商解决。苦于没有留存证据,石先生和买家僵持一周后,无奈同意了买家的请求。

“我查了他的买卖记录,发现买家是个手机贩子,挑毛病把我150元的手机砍到70元钱,又转手200多元卖了出去。”石先生说。

  建议:完善双方信誉评价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赖明明认为,二手市场具有“柠檬市场”特点,即信息不对称,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这导致交易中容易出现欺诈行为。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