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从自建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到跨界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外资医药企业在中国以多种方式扩展“朋友圈”,加速本土化,服务更多百姓健康。
赛诺菲斥巨资打造中西部创新中心
1982年进入中国,总部位于上海的医药企业赛诺菲近日宣布,在四川省成都市设立“赛诺菲中国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投资达5亿元人民币。
作为创新中心的一大亮点,赛诺菲全球研发运营中心也同步落户成都高新区。新成立的全球研发运营中心将与现有中国研发团队整合,中国将成为继法国和美国之后,赛诺菲全球临床开发及运营的第三大支柱,为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支持。
据悉,此次设立的全球研发运营中心将涵盖糖尿病与心血管、疫苗、肿瘤学、免疫学与炎症、罕见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神经病学等诸多疾病领域。中心将采用多肽、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和多特异性抗体等全球前沿生物技术,参与并支持赛诺菲全球药物研发。中心还计划于2020年之前招募300名本土医药研发领域人才。
赛诺菲中国区总裁彭振科表示,中心的设立充分体现了赛诺菲“扎根中国 服务中国”的承诺。成都对赛诺菲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这里汇聚了丰富的本土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为赛诺菲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赛诺菲更好地融入本土医药生态系统。
“洋药企”花式秀“朋友圈”
继今年2月宣布设立中国创新中心,6月初,默克在中国开启首届“科技日”活动,加速其在华创新实践。活动期间,默克与北京大学签订技术创新合作协议,包括医药健康、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以及新科技领域等。另外,默克中国创新中心在上海发布 “默克中国加速器”,将于2019年正式启动,为本地初创公司的发展提供国际化的平台及有力的企业支持,把更多的中国初创企业纳入其在医药健康、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和新科技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