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为了加强对支付市场的监管,从2016年开始,央行便着手推动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即网联的建立。依据监管部门的要求,自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目前,网联尚未披露最新信息。媒体报道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网联接入切量已接入343家银行和105家支付机构,拟接入460家银行和115家支付机构。
之前网联一直被认为是“网络版银联”,将与银联形成线上线下清算业务分而治之的格局,不过,目前种种迹象都显示,两者在“断直连”上已经开始了相互竞争。
2月,银联推出了与网联功能相似的“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此举被市场解读为是双方将展开竞争的信号;4月,银联宣布与微信支付正式开展条码支付业务合作。至此,两家机构的竞争被正式“摆上桌面”。
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认为,对于支付机构而言,“断直连”是死命令,但央行并没有明确要求支付机构只能接入网联一家清算机构,银联也就有了开展相关业务的空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董昀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央行“断直连”的初衷主要在于掌握完整的交易数据,打击洗钱等犯罪行为,并为制定货币政策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而无论是接入网联或者银联,都可以实现“断直连”。
事实上,2017年12月,央行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该规定于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也规定,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应当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依据该规定,银联显然符合条件。
一位支付机构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支付机构与银联、网联均有对接,至于在交易过程使用哪家的通道进行清算,还要看两家机构的系统稳定性、服务效率与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