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而王德明在其举报信中称:“华大基因是伪高科技公司绣花枕头一包草!除了PPT做的很漂亮汪建口吐莲花声称造福人类,但所有圈内人都统一称呼华大基因“生物富士康”,与高科技并没有什么关系,或许比鸿茅药酒更鸿茅药酒,比贾跃亭的社会危害性和风险更大!汪建最大特点是胆子大脸皮厚,包括现在各城市骗钱骗地也是靠着胆子大脸皮厚。”
记者也查阅了华大基因的财报及其招股说明书,其中“专利权”一项,2017年财报中初期余额和其末余额均为207,350,000.00 元,而这一数字与华大基因上市之初,在其《招股说明书》中的数字一致,这或许意味着,最近华大基因都没有更新的研发成果,是在“吃老本”。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联盟理事兼秘书长任鲁风向记者坦言,在基因测序技术方面,国内确实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
《商学院》记者了解到,基因测序产业上游是设备及试剂的供应商,以美国伊露米娜为代表,任鲁风透露,目前主流的仪器设备、试剂核心技术全在国外,这一状态至今没有扭转,国内一直也期待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由于原始积累不足、知识产权垄断等因素,10年之内还不能指望靠知识产权过期实现。
而中游则是基因测序应用的企业,易观分析的数据显示,华大基因是医疗临床领域中基因测序公司中的龙头,还包括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等。而最近几年,资本也纷纷投向了消费级基因产品,23魔方、微基因、水母基因、爱基因等都给给完成了A轮、B轮融资等,基因测序不再神秘。下游则是医院、保险机构、体检机构等用户。
中国的用户量大,华大基因作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业内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华大是基因界的“腾讯”,另一种声音则说其是基因界的“富士康”,任鲁风认为,两种说法都比较极端,因为华大最早起步侧重于测序服务性工作,技术含量没那么高。但之后华大基因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收购上游企业,自己开发仪器设备等,“最开始求的是规模效应,公司先要活下业,这一战略布局无可厚非。”任鲁风表示。
易观分析师屈晶认为,华大基因在横向、纵向全方位布局产业链,侧重B端,在高精尖设备的研发方面,则需要相当大的投入,且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公开媒体报道,王德明在举报信中所述之事带有一定的情绪及不实之处,但此事也令华大基因的商业模式引起了外界更多的关注,《商学院》也将会对此事及华大基因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