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当时的丰隆只是新飞的财务投资者,并未介入新飞日常经营。这源于新飞首任董事长刘炳银对这场联姻的抵制。
“刘一手打造新飞,坚决反对丰隆投资。当时的政府承诺,刘是新飞的永久董事长,还对公司重大事项有一票否决权,这才换来他的同意。”一位辅佐刘炳银超过20年的新飞退休高管对腾讯《棱镜》回忆,新飞之所以没落,虽与刘炳银拒绝上市等因素有关,但在他的治下,至少新飞员工愿把公司当成自己家。
每年初六初八公司上班第一天,刘炳银都要带着中高层干部在门口夹道欢迎员工上班。那时的新飞口号是“正式工、农民工,都是新飞主人翁”。
2000年春节前后,刘炳银患癌在上海治疗。“政府派人前往上海,在病床前说服刘接受丰隆再受让新飞6%的股权,对新飞的持股由原来的49%,提升至51%。刘不知何故签字同意,次年过世。”上述新飞退休高管回忆,丰隆投资新飞伊始,即提出控股要求,政府领导6年后兑现承诺。
丰隆入主新飞之后,其对新飞的管理改造以失败告终。
2005年9月,当地政府又以5.1亿元的价格将39%的股权出售丰隆,丰隆在新飞的持股比例提升至90%。至此,新飞管理权转移,丰隆变成实际控制者。
“2000年之前,丰隆常年在新飞只派驻一两个代表看守投资,2005年时上百人前来接管经营。2010年时,来自新加坡的中高管多达400余人。”另一位新飞退休高管对腾讯《棱镜》回忆,丰隆开始改造新飞,原管理团队基本流失殆尽。
2011年开始,新飞由盈转亏。
澎湃新闻报道显示,2011年到2017年,新飞亏损金额分别是5166万元新币、1.17亿元新币、3763万元新币、6064万元新币、1.1亿元新币、1.3亿元新币、1.21亿新币,折合人民币总亏损约合3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