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连锁火锅复制快,但由于市场定位、口味、起家地点的不同,二者扩张的结构又有所差异。
同样是扩张,却有了些许群雄割据的意味。
呷哺呷哺起家于北京,目前绝大部分餐厅位于京津冀、东北地区,而又以北京为最多。但由于口味接受度等问题,华东、华南地区的市场较难打开。相比之下,海底捞的强势地区正好与呷哺呷哺相反——江浙沪、广东地区势力较强,京津冀及东北地区相对较弱。不过二者也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难以打入火锅最多的西南市场。但整体来看,海底捞在地理分布上比呷哺呷哺平均一些。
可能正因如此,在地域问题上,两家在撰写报告时也用了不同的视角。海底捞将地域划分为一、二、三线城市,扩张的着力点在于“下沉”。根据招股书披露,去年,海底捞大部分的收入增加正是由二线城市贡献。反观呷哺呷哺,地域视角仍然是行政区划(即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而不是城市级别,这与它持续攻坚南方市场的战略是吻合的。都是扩张,一家在纵向下沉,一家在横向撒网,这对应着不同的突围战略。
突围3: 延伸业务,争取更多机会
对于火锅店来说,寻找“差异性”是一直的诉求。除了开发菜品、提升服务质量,寻求业务拓展和融合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2016年,呷哺呷哺正式启动品牌升级计划,对品牌logo、店面形象、产品种类、顾客体验等进行全方位升级。同时,进军竞争激烈的川式火锅市场,推出中高端品牌“湊湊”。“湊湊”融入了流行元素——茶铺,一推出即定位为“网红餐厅”。
“一人一锅”的小火锅向中高端进发、开拓“多人聚餐”的场景。而“多人一锅”的海底捞也看到了“一人食”的潜力。除了推出一些“单身友好”的活动,在一些新改造的门店中,海底捞还加入了小火锅用餐区,以适应更私人、便捷的场景需求。企业们对于业务的延伸,显示出一些殊途同归的倾向。未来,它们可能变得越来越像。
最后,外卖市场也是一个突破机会。截至目前,火锅店的外卖占比普遍较低。例如海底捞,从2010年开始做外卖,如今的营收占比也仅为2.06%,待开垦的市场还十分肥沃。目前,有企业已经推出定位公司聚会的“包桌、包场型”火锅外卖服务。有的则开拓适合配送的“变种火锅”,如冒菜、麻辣烫套餐等,适应个人消费者需求。总之,未来,外卖也会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