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智能制造: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2018-05-27 10:31:17    中国政府网  参与评论()人

“大而不强”是很多与会专家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概括。虽然我国在高铁、路桥、航空航天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端装备、关键元器件及零部件依赖进口,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传感等方面受制于人,缺乏引领和支撑我国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李德毅说,目前我国智能产业的77%分布在应用层,而不是在基础层和技术层。智能产业的基础不牢,需求牵引力大于科技原动力,必须下沉,集聚自主原动力,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下大功夫。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总结其语音交互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经验认为,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源头创新和底层平台,才能在智能制造领域跟跑、并跑,进而争取领跑地位。

“我们很多企业产品都以仿制为主,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还比较少。”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说,智能制造必须从智能设计出发,然后才是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智能制造企业必须为行业提供标准、规范等共用知识,才能引领行业发展。

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智能制造起步比较晚,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智能制造怎样才能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少华认为,对智能制造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构建企业智能体。

企业智能体不仅是一条条智能化的生产线、一个个智能车间,而且是企业整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企业智能体是面向产品制造和企业管理全过程,在关键环节具有一定的自主感知和自主控制能力的生态系统。余少华认为,企业智能体能提高企业决策能力,快速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增强用户体验。

李德毅认为,要大力培育智能产业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有门槛的智能产业联盟,包括智能教育组、智能制造组、智慧医疗组、智慧金融组和国际合作组,在每个细分行业中,会员企业定期沟通,脚踏实地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构建互惠互利的产业链。产业链中居于上下游的联盟成员,将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沟通合作,建立可信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认为,《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但不能孤军奋战,而要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他说,我们应该聚焦创新体系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高端装备工程,通过这五大工程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实施,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记者 周洪双 刘坤 訾谦 见习记者 冀文亚)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