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C919如何攻克五大技术难题?专访中国商飞制造总师

2018-04-17 16:45:17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其一,C919飞机需组装数万个零件。零件制造偏差如果向部件、全机累积,最终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公差合理分配、偏差控制非常困难。

其二,C919 采用复合材料和铝锂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飞机装配需制孔百万个,复合材料易产生劈裂、毛刺、分层等质量问题,铝锂合金易产生微裂纹,导致疲劳寿命低,装配制孔工艺很难。

其三, C919 设计服役周期为 80000 飞行小时/25个日历年,同等疲劳寿命下,铝锂合金铆钉干涉量仅为传统铝合金的1/6,精确控制难。

其四,C919 机体尺寸大,其大部件对接过程中,跨尺度测量精度难保证。此外,飞机外壳蒙皮厚度薄,装配易变形,大尺寸部件对接困难。

其五,C919 已有 815 架订单,要求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制造,装配线集成开发难,且需解决多产品混线生产等问题。

12项装配专利为C919保驾护航

通用设备可以进口,但装配工艺与集成技术无法引进,面对诸多挑战, “关键工艺技术的自主攻关是必由之路”成为商飞人的共识。

2013年12月,装配线建设开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姜丽萍和团队实现了对接过程快速测量和分析,使得十几米范围内的测量精度达到了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大降低了对接时长。

姜丽萍介绍,近年来,在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上飞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机体装配工艺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飞机外壳的蒙皮厚度仅为2毫米,用手指摁一下就会变形。为了将这种柔性材料与刚性材料安全地结合在一起,科研团队提出了刚柔混合结构装配偏差分析方法,并开发出数字化装配偏差仿真分析系统,有效降低了装配误差。”姜丽萍介绍,数字化测量、智能钻铆、智能监控也陆续被运用于生产线,提高了装配效率。

此外,由于C919 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铝锂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给制孔工艺带来很大挑战。姜丽萍称,上飞公司建立了复合材料制孔质量稳定性控制体系,并提出无垫板支撑制孔方法,研制出新型偏心螺旋铣孔装置。经过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双管齐下”,C919的制孔合格率达到了100%。

在近5年的研发之路上,姜丽萍及其团队共被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项,建立行业、企业标准10份。“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装配偏差刚柔混合分析等技术国际领先,研制的装配线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姜丽萍说,这是国内首条民机机身柔性、高精度、自动化装配线,C919大型客机101架次、102架次都是从这条装配线上诞生的。

姜丽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装配线完工后,我国有了首套民航局适航部门认可的民机工艺规范,详细规定了装配过程所采用的设备、工艺参数、过程控制方法、质量检测方法、人员资质等要求,已成为我国民机机体装配的制造依据。“我们为C919设计的服役周期为8万个飞行小时,25个日历年,高于国际民航客机标准。”

姜丽萍说,C919的名字里带有一个“C”。长期以来,全球的民航天空,基本上是由空客(Airbus)和波音(Boeing)两大飞机巨头垄断。中国大飞机的成功首飞,意味着世界的天空将开启由空客、波音和中国商飞构成的全球民机ABC新格局。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