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我国制造业奋力由大到强 关键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

2018-04-17 09:18:0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崛起,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大而不强仍是我国制造业一个突出的特征。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换道超车”的发展契机,制造业积极超前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河北省唐山市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复兴号动车组生产线上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在日前举行的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科技工作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表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经济和产业深度变革,科技创新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制造业领域,无论是创新模式、重点领域还是发展态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科技成果接连涌现

制造业创新环境日益优化,技术成果加速突破应用,为产业提质增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制造业领域技术成果加速突破应用,不仅推动高新技术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而且为产业提质增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方面,科技重大专项在关键核心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比如,装备核心电子器件市场占有率从不足30%提升到85%以上;8万吨模锻压力机、龙门五轴车铣复合机床等45种主机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客发动机CJ1000A通过概念设计评审,1000千瓦级民用涡轴发动机实现首台核心机100%转速稳定运转,完成首台整机试制。

另一方面,关键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在高端芯片领域,去年数字电视芯片产量突破1400万颗,有力支撑智能电视创新发展,手机芯片解决方案带动国产手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在移动通信领域,形成了TD-LTE完整产业链,4G基站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直接促进电信服务、终端产品等信息消费2.5万亿元,间接拉动社会消费5.8万亿元;在装备领域,汽车大型覆盖件自动冲压线实现商用,数控系统国内市场份额达45%,机床产业正迈入全球“第二集团”。此外,中高档数控系统在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扩大应用,功能部件实现突破。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陈因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创新环境日益优化,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都逐渐汇聚到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当中。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473家国家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等公共服务。与此同时,促进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也在逐步深入落实。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原来的50%提高到75%,实现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北京、湖南等地通过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和实施工业领域“百项专利转化推进计划”,持续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浙江临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汽车机械、医药、户外休闲等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绽放新活力。图为工人们在浙江临海的吉利汽车生产车间工作。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摄

抢抓机遇赢得主动

我国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制造业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快速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当前,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正处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和面向未来升级谋篇布局的关键战略机遇期。

“从发展机遇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带来‘换道超车’的发展契机。”罗文分析说,历经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经济和产业快速崛起,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显著上升。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之前取得的发展成就主要来自于对发达国家的跟随模仿,大而不强仍是中国制造业一个突出的特征。当前,我国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这将给很大一部分行业领域带来颠覆性影响。

陈因认为,科技和产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颠覆传统产业的同时,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和新产业,“这将为我们技术换代和产业升级赢得宝贵时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把扶植重点领域发展作为政策着力点,加快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同时,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国际上外部环境趋向复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博弈日益加剧。“从历史上看,‘贸易战’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产业战’。”罗文表示,贸易摩擦在短期内可能会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一些困扰,但长期来看,如果利用得好,顺势而为,将会倒逼制造业自身改革、加快开放和创新的步伐,将有可能成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总的来说,每一次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都将会重构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竞争格局。“如果我们能够超前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快速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就有可能赢得主动,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进程。”罗文说,当今世界围绕制造业创新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制造业创新丝毫不能懈怠。

质量为先对标赶超

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关键是把要素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作为主攻点,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质量的提高明显滞后于制造业规模的增长,既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热切期盼。”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分析说,我国制造业现在面临的形势是前后夹击,前面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加速“制造业的回归”和“再工业”;后面是一些国家以比中国更低的劳动生产成本,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必须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罗文认为,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关键是把要素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作为主攻点,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制造业要素优化、产品提质和产业升级,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首先,要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关键材料、基础工艺、核心元器件等工业基础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陈因说:“这些基础领域单靠市场机制很难取得突破,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次,要增强技术供给能力,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包括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从供给结构看,现在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

此外,还要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成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快创新融合、协同推进,把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落实到具体行业、具体产业、具体产品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