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回顾回国后的投资生涯,我把团购视作中国本土特色的互联网投资的分水岭。
在团购之前,先做用户,后做商业模式的概念已经被腾讯、Facebook等公司证明,如果给哪个创业公司投资个1亿美元,已经是天大的新闻。团购大战给所有人上的课是,如果没有用户,那就花钱买。之后,动辄十亿美元的投资比比皆是,独角兽满街跑。互联网投资就脱离了估值理论的约束。
花钱买用户究竟是对是错,需要更长的时间唯度来证明。不过至少团购买来的用户,靠团购的利润来消化掉已经几乎无可能。
从2010年成立到2016年合并点评后,美团打下了中国80%的团购市场。从市场份额看,这是个辉煌的战绩。
(数据来源:艾瑞、易观国际等)
80%以上的市场份额,算是垄断地位了,但是美团并无法高枕无忧,坐享其成。团购业务在2016年就达到了天花板,Q4的增速已经低到2%(下图材料中 Others为除外卖以外的团购加酒店等其他业务,或者叫到店业务。food特指外卖)。
根据近期投行的测算,美团团购业务在2017年的GMV增长仅仅从2016年的1300亿,增长到了1400亿到1500亿之间,增长率在10%到20%。从2017年美团官方公布的3600亿集团GMV,外卖占比一半的口径推算,扣除酒店业务,2017年团购业务大约在这个量级。
而美团到店团购业务的实际利润空间(收入占GMV比例)也比早年测算的有所缩减,实际在3%~5%左右(原本业内测算为7%左右,早年测算更高)。50亿上下的收入,要支持美团的地面部队、广告开支恐怕很难,更不要说补贴其他新开辟的战场。
因此,即使美团发家之地的团购业务,在2016年,也就是业务开启的第6年,依然大概率是负现金流;2017年美团在运营上精兵简政,但团购市场的天花板已经顶到脑袋了,如果能勉强实现了正向现金流已经值得庆祝。
(来源: 中国本地生活服务O2O行业分析2018,易观国际)
自2017年起,团购已经不在各大研报中作为单独的行业出现了。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中国本地生活在2018年半年环比增速仅在10%多一点,而中国2017年的名义GDP增长都有11%,团购的人口和商户红利都消失了。
美团自2010年起始,用了六七年的时间用各种价格战补贴战成功拿下了垄断地位,但是此时美团的基本盘已经成了一个红利消退、增长接近名义GDP增幅的行业。即使美团能从团购里面挤压出利润来,也难以对得起百亿美元的估值,指望团购贴现是更加指望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