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刚刚,内涵段子永久关停!这家1900亿独角兽掉进“深渊”
夏天快到了,势头正猛的今日头条却寒意阵阵。
1、
一方面,今日头条让中国的其它互联网巨头感到恐慌。它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高达 76 分钟!凭借其迅猛的用户数和使用时长增长引起了互联网巨头高度关注和警惕,并且纷纷进入相关领域,推出竞品,“BAT围剿今日头条”成为时下最火热专业话题。
其中,百度将“搜索+内容分发”变为自身主业标配;腾讯旗下腾讯新闻和微信都引入“算法推荐”模块,并推出竞品天天快报;阿里巴巴也推出竞品“UC头条”。 巨头争相进入,预示着“算法推荐、内容分发” 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及巨大的潜力。
另外一方面,当BAT都在担心今日头条会成为下一个类似微信、在内容与功能上无所不包、吸引用户全部使用时间的超级 app 时。今日头条却迎来了有关部门在最严厉的一次处罚。
似乎只有监管,才能让今日头条的速度放慢下来。
2018年3月29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曝光了今日头条发布虚假广告,二次跳转引诱消费者步入圈套,并着重指出今日头条两点问题:
1. 虚假医疗广告。今日头条广告“二跳”,广告首页是完全正规合法的处方药品,但只要点击进入实质性内容的第二层页面,就会反复出现“专家微信号”虚假广告;
2. 逃避监管。今日头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几个大城市发布的广告信息和其他地区并不相同,大城市管得严,只有在二三四五六线管得松的城市,今日头条才会大量刊登违法广告。
尽管今日头条隔天凌晨就发布了声明,一边下线违规广告,一边处罚报道中的代理商。但危机却并未就此消除。
4月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约谈“快手”、“今日头条”两家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要求两家公司清查视频库存,下线违规内容;停止新增账户注册,根据监管能力控制上传总量。4月9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国内应用商店厂商称,接到有关部门指令,将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凤凰新闻和天天快报四款新闻资讯类APP进行下架处理”的消息。
打击仍然没有结束。
4日1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督察“今日头条”网站整改工作中,发现该公司组织推送的“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和相关公众号存在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突出问题,引发网民强烈反感。为维护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清朗互联网空间视听环境,依据相关法规的规定,总局责令“今日头条”永久关停“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及公众号,并要求该公司举一反三,全面清理类似视听节目产品。
2、
很多人并不清楚内涵段子与头条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2012年5月就已经上线的“内涵段子”,拥有比今日头条App更长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早期头条重要的用户和流量来源。
2011年底,张一鸣从九九房CEO的位置离开,开始筹备字节跳动。字节跳动是今日头条在工商部门的注册公司,这家公司的第一款产品不是今日头条,也不是内涵段子,而是一款叫搞笑囧图的笑话类产品。
张一鸣的逻辑是,迅速搞出一款产品,快速进行市场验证,有成为爆款的迹象就all in,没有可能就迅速推其他产品。而张一鸣的第二款产品内涵段子也是这么诞生的。
内涵段子上线三个月后,即2012年的8月份,今日头条的第一个版本上线。此时内涵段子的用户数涨势喜人,而且没什么竞争对手。今日头条就不同了,一条赛道上挤满了巨头:搜狐、网易、新浪、百度、腾讯……据说有段时间张一鸣还找过其中的巨头谈收购事宜,但人家根本没看上今日头条。
关键时刻,内涵段子立了大功。由于用户群高度重合,今日头条最初的下载量几乎全是来自内涵段子。
3、
今日头条是怎么崛起的?
这家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为驱动核心的公司,成功地引起了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家“寡头”的注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被三巨头合力“围剿”的公司。
很多人评价一个产品或项目的好坏,喜欢拿用户价值说事。大家都喜欢高精尖人群,对于三低人群(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则是爱搭不理。今日头条的主流用户群刚好就是后者。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最近才达到十分之一。而我们津津乐道的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三低人群占据着绝对比例。当年今日头条通过手机预装软件收割的增量用户,构成了头条帝国的一块基石。
今日头条崛起最重要的两个原因,一是流量红利,二是算法。2012年8月发布第一个版本,今日头条能够5秒钟内通过算法解读使用者的兴趣DNA,用户每次动作后,10秒更新用户模型,越用越懂用户,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
每个月有数亿的用户通过这款app, 获取着“机器学习”的算法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各种资讯。
而今日头条算法最饱受诟病的一点,是导致低俗。
上线于 2012 年的今日头条,依靠机器算法推荐个性化内容,俘获了一大批用户的芳心,早在去年年底便已收获了 1.4 亿活跃用户,每人每天平均在今日头条上花费 76 分钟。
这 1.4 亿活跃用户每天花在今日头条上的 76 亿分钟,到底被机器推荐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
今年 4 月,央视曝光了今日头条客户端向用户推送 “ 艳俗 ” 直播平台:火山直播,内容涉及大量穿着暴露的女主播,通过低俗不堪的表演吸引用户观看。4 月 18 日下午,北京市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联合约谈今日头条、火山直播等平台,责令限期整改。
事后,有媒体通过查询企业工商信息发现,火山直播(北京微播视界公司)的幕后实际控制人,正是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公司)。火山直播的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梁汝波,其在今日头条内的职务为天津字节跳动的法人代表和总经理。这一消息令外界一片哗然:原来今日头条的 “ 机器推荐 ” 也难免 “ 夹带私货 ”,而且是主动向用户推送 “ 不可描述 ” 的低俗内容。
除了涉黄内容以外,今日头条充斥的 “ 标题党 ”、营销信息、不实信息也一直饱受诟病。有媒体评价,今日头条就像一个巨大的 “ 信息垃圾场 ”,通过持续迎合人性中低俗、阴暗的部分和固化的审美趣味,给用户喂养毫无营养却容易 “ 上瘾 ” 的 “ 垃圾信息 ”,以此成就自身的巨大流量。
4、
骂声并没有丝毫拖累今日头条的发展速度。
其他两个新兴独角兽美团和滴滴还在依靠融资,头条却早已建立起自我造血机制。
今日头条2016年广告收入达到60亿元,据说,2017年头条的广告收入接近200亿元,张一鸣今年的目标是500亿元。要知道,刚刚在美国敲钟上市的爱奇艺2017年营收为173.78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2月,今日头条完成了D轮10亿美元融资,本轮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建银国际等,投后估值110亿美元。此后,今日头条就开启了估值“三级跳”模式。
去年8月,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今日头条将进行新一轮20亿美元的融资,美国私募股权机构General Atlantic可能领投。这轮融资后,今日头条的估值将升至200亿美元,与当时的新浪微博市值相当。
虽然今日头条并未确认这一轮的融资情况,但在2017年12月,The information再曝,今日头条正在寻求从部分既有的投资人那里获得新一轮融资。值得注意的是,最新一轮融资后头条的估值将高达300亿美元,甚至更多。
而3月16日,有自媒体爆料称,今日头条已经开始向各大投资机构询价并筹备融资,估值区间为400-600亿美元(约合2500亿-3800亿人民币)。几家投资机构人士表示,今日头条的新一轮融资估值可能会超过500亿美元。
高估值背后,市场也一只在关心今日头条对公司“上市”的态度。
2017年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CEO张一鸣也参与了大会,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没有任何上市计划。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彦宏、丁磊、王小川等互联网大佬都分别透露,有跟随国家政策,回归A股的计划。今日头条相关负责人也于3月4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我们在紧密关注政策进展,积极调研,如果未来政策允许,我们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考虑国内资本市场。”
事实上,今日头条也透露出了筹备上市的信号。去年12月,雷帝触网消息称,中金TMT联席主管田晓安已加盟今日头条,出任今日头条副总裁,直接向张一鸣汇报。资料显示,田晓安曾经在中金公司工作过10年,担任董事总经理、TMT联席主管、金融投资机构主管等职务,更早期在花旗银行、港交所等单位工作。
5、
今日头条的估值是否会被腰斩?
今日头条靠内涵段子起家,之后,今日头条的巨大流量又反哺了内涵段子。
如今,内涵段子在细分领域仍然是头号选手。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6年3月,内涵段子位居数字阅读领域DAU第三位,超过351万。到了2017年,内涵段子依然是热门App。据比达咨询(BDR)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第2季度搞笑类APP MAU(月活)跃用户数排行中,内涵段子的月活数据排名第一,为1746.2万人,远超竞品(百思不得姐和糗事百科月活都在200万人以上,分别为270.0万人、237.1万人,其他同类APP月活都在两百万人以下)。
根据智察大数据2017年7月的数据,在搞笑类App月活中,内涵段子排名第一,为2172.5万人,把对手落在身后。
内涵段子的用户在2017年超过2亿。
对于今日头条来说,内涵段子的关停相当于少了一个重要的导流渠道。
资深媒体人张凤安认为:
1. 头条迅速接过了BAT发家时伴随的电线杆式的低俗生意,裹上了算法的外衣。在本国电线杆式的生意有个1000亿很正常;
2. 其二始料未及的是头条的产品能力,如抖音和内涵段子,属于真正三贴近的现象级产品。但意外的是,头条做这么大了却没有高阶内容贡献,没有与平台地位相称的主流现象级内容策划,这是因为公司太赚钱了还是创始人张一鸣的纯技术的欠缺,不得而知。现在电线杆式生意被约束,段子被永久封杀,头条估值会腰斩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