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信将如何填补股份回购实施带来的资金缺口,这是非常值得拷问的。对此,海兰信在公告中仅披露“资金来源为公司的自筹资金”,但是对于筹资渠道和方式却未作出任何详细说明。事实上,海兰信发布“豪爽”的股份回购预案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尴尬。根据上市公司在2017年9月22日发布的《关于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部分股权质押及解除质押的公告》,截至当时,海兰信的大股东申万秋先生累计对外质押的股份数量为5398.85万股,占其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69.04%,当时(2017年9月22日)海兰信的股价尚处在20元以上的价位,可等到海兰信发布股份回购方案时,其股价已经跌至12元以下,累计跌幅在40%以上,这给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申万秋先生对外质押股份带来很大的补充质押物的压力。
而恰在此时,海兰信不顾自身财务资源条件,抛出了总额达8000万元至2亿元的“豪爽”的股份回购方案,并导致海兰信股价短期内出现快速上涨,其背后的目的不言而喻,令人怀疑该公司是在借助上市公司的财务实力,为其大股东质押股份“保驾护航”,这种行为又是否属于另类的利益输送呢?
资产收购中浮现财务数据疑点
与此同时,海兰信还在2017年12月25日发布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计划以每股16.88元的价格非公开发行3928.64万股股份,用于从智海创信、珠海劳雷、永鑫源、上海梦元、杭州兴富、杭州宣富、上海丰煜、王一凡等对手方手中收购海兰劳雷45.62%股权,整体作价66315.37万元。
耐人寻味的是,海兰劳雷原本是海兰信于2015年6月收购而来的全资子公司,在2017年4月通过增资扩股向部分特定对象实施融资,通过出让45.62%的股权换来6.46亿元的增资款。然而在短短8个月之后,海兰信即计划以6.63亿元的估值,再将海兰劳雷45.62%股权收购回来,这令人怀疑上述交易的对手方,实质上提供的只是过桥资金;而所谓的海兰劳雷增资扩股,也不过是在海兰信承诺未来将予以收购背景下的“明股实债”行为。
此外,海兰劳雷是在2015年12月被海兰信完成收购的,而增资扩股并变身为海兰信控股子公司则是在2017年4月,也即在2016年整年均是海兰信的全资子公司,这也就意味着海兰信在其2016年度财务数据当中,应当全部包含海兰劳雷2016年的销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