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中药饮片屡上质量“黑榜”:标准落后 “小作坊”遍地(2)

2018-02-23 09:26:47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标准落后、流通环节长等问题凸显

记者调查了解到,标准落后、流通环节长、“小作坊”遍地等,或成让中药饮片屡屡登上质量“黑榜”的原因。

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邱智东认为,目前关于中药材的有些标准比较落后,比如吉林省的中药饮片炮制标准是1986年制定的,已经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标准落后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产业的推进。

“比如赤芍,在标准里没有写具体的参数,如烧制的温度、时间、性状等,导致生产企业没有参考的依据和标准。”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于鹏说。

现行中药饮片监管手段也不够精准。“目前主要还是依据西药理论,检测中药饮片中的各种化学成分。”邱智东说,中药饮片采用的是传统的中药理论和炮制办法,西药的理论和检测办法并不完全适用。

中药材天地网智库专家刘红卫说,中药饮片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参与者众多,环节复杂。这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也屡禁不止,“按起葫芦浮起瓢”。而且,打着产地初加工名号,实则进行中药饮片加工的“小作坊”也并不少见。而在广大中药材产区,这种初加工现象更为普遍,它们以低成本和便捷的优势,支撑着不少中药饮片的生产供给。

“有的中药饮片在出厂时抽检合格,但是由于流通环节过长,控制不严格,在下游企业抽检中也出现了灰度、湿度等指标不合格。”景锋说。

  链条有待“整体提升”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提升中药饮片质量不是某一个环节的事,亟待行业全产业链的提升。目前,中药饮片的源头管控亟待加强,如何确保药材种植、流通的源头安全,是保证中药饮片安全有效的重点。

“中药饮片源头质量控制薄弱,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如果上游种植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乱打农药,中游生产加工炮制方法不对,下游流通受到污染等,都会造成质量问题。因而,必须从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的管控上破局。”刘红卫说。

中药饮片生产相关企业也需要加强自律。“例如可以通过改进中药饮片包装袋设计等,避免流通过程中被污染导致的质量问题。”景锋说,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质量控制,改变传统采购中药材的方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加强对原产地供应渠道或者基地的建设管理,严格把控质量风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