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獐子岛迷雾:扇贝大量死亡符合常规?信披疑云仍待解(2)

2018-02-05 11:09:30    证券时报  参与评论()人

●扇贝消瘦被投诉才发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引发外界质疑的还有獐子岛第二大股东——和岛一号基金的提前减持。2017年11月13日~2017年12月19日,和岛一号基金分4笔卖出獐子岛股票199.85万股,占比0.28%,套现逾1500万元。从减持均价来看,有3笔在7.9元/股左右,与和岛一号基金2016年买入獐子岛股票的价格(7.89元/股)相差无几。

作为一个投资基金,这种减仓看上去似乎无利可图,令外界难以捉摸。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和岛一号基金的提前减仓外,和君系在此次“黑天鹅”事件爆发前也与獐子岛撇清了直接关系。

自獐子岛发布底播虾夷扇贝减值消息后,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扇贝到底是什么时候死亡的?公司是否及时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每日经济新闻》在2月2日刊发的报道《獐子岛海底扇贝死亡时间成疑年投入千万的监测系统仍“难测风云”?》中,在走访獐子岛村民及船员的基础上,对獐子岛信息披露合规问题提出质疑。

獐子岛在2月2日晚间发布的公告中没有否认2017年11月曾出现扇贝大量死亡的情况,并认为这种情况“符合扇贝生长规律”。

具体而言,獐子岛在2017年11月、12月根据订单捕捞底播虾夷扇贝,分别捕捞了58万公斤和54万公斤。捕捞区域为2014年、2015年底播的虾夷扇贝。

根据獐子岛捕捞后计算,这些捕捞区域的平均亩产在23~29公斤;而2017年1~12月捕捞的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为27公斤。獐子岛对比这两个数字后,发现差异不太大,该公司因此说,“根据2017年11月、12月的亩产数据判断,不构成明显减值或核销,因此未触发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獐子岛表示,2017年11月份未发生有确切证据表明的虾夷扇贝大幅减值或核销的异常情况;到2018年1月进行年终存货盘点过程中,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后履行了信披义务。

不仅产量降低,獐子岛的扇贝还变瘦了。“陆续接到市场投诉,对虾夷扇贝销售产生较大影响”,按獐子岛披露,这其实是年终盘点的重要因素。

根据獐子岛的说法,獐子岛分析,岁末亩产降低的重要原因是底播虾夷扇贝肥满度下降。底播虾夷扇贝的肥满度,3~4月份为峰值,10~11月为谷值,2~4月份规格增重和生长最优。2017年11月份以来公司底播虾夷扇贝出现消瘦。扇贝通常在12月份后随着水温下降摄食增加,肥满度会逐渐改善。但是,2017年12月至今,肥满度未出现明显好转迹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