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复盘华为、腾讯数据争夺战 数据该如何“确权”?(3)

2018-01-16 09:30:00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其实,设备制造商的利润率一直都不尽如人意。

华为公布的2016年财务报告显示,该年华为营业收入为527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却不到371亿元,同比增长为0.38%,利润率仅为7%;反观腾讯,2016年其收入虽不足华为的三分之一,但净利润却超过华为,达到414.47亿元,利润率则超过27%。

与百度一样高调宣布“All in”人工智能的联想目前已没有利润可言。根据2017年8月联想公布的2017—2018财年第一季度数字,其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与上一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税前利润为-6926.2万美元。联想集团解释为“受零件成本上涨和供应链短缺影响,导致集团业绩波动”。

硬件业务永远都会“受零件成本上涨和供应链短缺”影响,于是硬件厂商亟待寻找新的突破点:收集数据,做人工智能。“安卓手机厂商的利润率普遍不高,不能单纯靠硬件赚钱。”黄允松对记者说,增值空间较大的领域,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做精准的推送,这就需要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营数据。

硬件厂商对数据的渴望就此展开。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服务提供商对数据的处理和计算能力领先于硬件厂商,硬件厂商渐渐沦为“打工者”的边缘角色,但在“数据”归位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三驾马车”之中后,希望似乎正在到来。

服务提供商对数据的获取与应用通常以业务切入。以自建物流的京东为例,其已经用掌握的大量物流数据优化物流。“除了最直观的无人车和无人机、无人仓带来的运营成本的减少,一些感知不太直接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智慧供应链也带来了效率提升。”京东集团副总裁、大数据研发部负责人翁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智慧供应链的智能补货、智能调货等平台,提升了现货率、减低了供应商的库存周转天数和库存成本。

但无论何种高效的服务,最终是安装在智能硬件之上才能完成的,这让硬件厂商开始动起了脑筋。通信行业观察人士项立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说,“人工智能的技术可以被描述得天花乱坠,但最终要靠硬件与用户实现交互来落地。存储、交互、通信是硬件厂商做人工智能时需要倚仗的要素,一来可以利用其在硬件制造方面的优势,同时又为其PC和手机业务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