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破解“圈而不探、探而不采”困局:矿权流转激活沉睡资源

2017-12-15 17:51:11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近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发布了一条矿权流转消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油田)将所在柴达木盆地的4个探矿权和2个采矿权区块流转给辽河油田,这标志着我国矿权流转取得了新的突破。

据悉,青海油田勘探开发主战场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油气生产一线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国内内陆上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油气生产企业。时值深冬,《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了青海油田花土沟尕斯油田。

青海油田公司纪委书记高辉告诉记者,近年来青海油田发展进入快车道,自2007年以来经勘探相继发现了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英西5个油(气)田,夯实了原油稳产基础,推动油气当量从2006年的418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713万吨,700万吨以上连续稳产进入第7年。

据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表明,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量达70亿吨。柴达木沉积岩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青海油田拥有8万平方公里的矿权,国家规定每1万平方公里勘探投入不能少于1亿元,青海油田每年的勘探投入是10亿元,但这一勘探投入仍远远不足。

青海油田占用矿权资源面积大,因勘探投入资金不足和技术等问题,经济效益在中石油集团中位列第4位,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自身所占面积不相称,急切需要引进技术资金,融合发展。

但是,由于资源禀赋和历史原因,中国石油东西部油田剩余油气资源存在明显差异。西部油区地域广阔,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较低,但投资和技术力量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东部探矿区域有限,技术力量相对富余,后备资源不足,“走出去”的愿望强烈。

据了解,当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资源勘探资金投入不足,有限的资金无法支撑重大勘探项目,容易造成“圈而不探、探而不采”的局面。二是企业之间资源、技术、资金、智力共享和融合度不够,各自单打独斗难成大器。直到国务院今年5月份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问题才有所改观。《意见》提出,推进国有油气企业专业化重组整合,支持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业务开展专业化重组,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