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采访时了解到,随着河南南阳、湖北十堰和陕西安康等地相继建立起一些治理水源污染的长效机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水源保护区已深入人心。目前,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上升势头,“十二五”时期,水源区年均GDP增长10.2%,实现了中线生态环境改善、水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倒逼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创了重点流域治污工作新模式。在工程建设期间,南水北调水源区和沿线地区加大治污环保力度,投资数百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沿线地区在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关停并转了数千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环境准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了一批新型生态环保产业。
例如,在南水北调东线治污之初,山东省内造纸厂有700多家,排污量占了全省排污量的70%。治污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实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治污不达标企业坚决关停,投巨资加快清洁生产,700多家企业最后只剩下10家,到2010年造纸行业COD排放量比2002年减少了62%,而产业规模却是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南水北调工程还促进了受水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南水北调受水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经济发展聚集区、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工程通水后,一方面,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北方大中城市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为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经测算,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另一方面,北京、天津、河北等受水区为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高效节水行业,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发展,促进节水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
耿六成说:“南水北调工程之水,既是促进发展之水,又是促进改革之水。受水区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每一滴水的高效利用,促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