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前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行业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协会标准并不是强制性的,为保障消费者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呼吁对代驾行业的监管上升到法律层面;代驾行业在治理酒驾、就业、便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其规模还会持续扩大,因此应加强监管。
监管:平台、协会、政府合作治理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互联网+交通”的背景下,线上代驾平台数量激增,平台上注册的司机人数更是逾百万之众,由于政府资源、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限制,由政府直接规制难以实现;加之,代驾行业属于新兴事物,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主管部门,而治理理论的核心内涵之一为“去中心化”,为代驾行业设置主管部门,不符合治理理论和时代的要求。因此,“通过多中心、多主体、多层次的合作治理”,以实现规制目标,或许是可行途径。
“首先,代驾平台要自我规制,作为一种内生性治理机制,平台自我规制具有信息、技术、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此外,代驾行业协会应起到自律作用,目前,我国已存在诸多代驾行业协会,譬如中国代驾联盟、大连代驾公司联盟等;最后,政府部门要展开监管,在承认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行业协会自律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机制不完善会导致‘市场失灵’现象,公共利益可能无从保障。”因此,余凌云认为,在合作治理中,政府部门仍应适当发挥作用,对代驾行业进行监管,由于代驾行业涉及众多管理部门,包括交管、工商、物价等部门,各个部门必须厘清各自职责,以免发生管理真空或扯皮。
交通运输部交通干部管理学院教授张柱庭对上述观点表示认同。他指出,目前,拥有强大公信力的全国性代驾行业协会缺失,需要由代驾公司自发号召成立全国性行业协会,进行规范。
黄海波认为,目前,代驾行业在立法上没有一个规范性文件,基本上是平台和行业在发挥自律和引导作用,为避免有企业剑走偏锋、放低标准,过度追求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应当在立法上出台相关规定,将平台条件、司机资质、服务规范、事故担责等问题,进行硬性规定。
此外,在健全代驾保险体系上,《白皮书》指出,鉴于各个代驾公司分别投保可能导致保障标准不一、范围不同等问题,由代驾行业协会发布综合性保险方案是较为妥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