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共享单车引发的蝴蝶效应:占道、交通事故、诈骗(11)

2017-08-02 10:32:16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在这个趋势下,西城区交通管理科科长卢道红说,拥有7000辆公共自行车的北京市西城区,已取消了2017年的公共自行车投放计划。

“目前大家都只在讨论停放问题,没看到我们既往的城市交通规划中,过多地倾向机动车,而忽视了对慢交通、自行车的引导。”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认为,政府应重新思考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改造,“以上海为例,黄浦区划出很多路,不能走自行车,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应该划很多路,不能进私家车,市中心最拥堵的路段应该留给行人、自行车、公交车或出租车。”

刘岱宗曾参加过北京一处P+R方案的评审。所谓P+R,即在地铁站周边修建的小汽车停车场工程。那个评审项目一共能停放100辆小汽车,工程造价高达1亿元。刘岱宗说,会后他生了好一阵闷气。“1个亿,只能解决100辆车、每辆车1至2人的出行,而且都是居住在附近的高收入阶层,这种项目的社会价值太小了。但100个小汽车的停车位,至少可以置换1500辆自行车的车位,投入更小,社会效益却更大,这才是我们交通规划应该转换的方向。”

另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2008年之前在国家部委层面上没有专门的自行车管理部门,仅由住建部负责自行车道的修建工作。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将城市交通管理(包括自行车)归在交通运输部,由它负责指导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但对非机动车的关注不多。“我们提出过好多次,要鼓励规范自行车出行、绿色出行,”尹志芳说,“但体量确实太小了。”2008年后中国各大城市开始推广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虽然整体上由各市的交通运输局(或交通委员会)负责,但在有的城市被归入了城管或市政园林部门。

具体到北京市,只有通州区在2014年设立了自行车事务部,其他城区多由交通管理科分担管理。某区政府交通管理科科长说,该区只有一位副科长负责公共自行车和私家非机动车的管理,共享单车出现后,管理任务自然也落到他身上。“工作负荷很重,再找10个人都未必能管理好。”他甚至不无抱怨地说,“就这样,你们媒体还肯定不对我们做正面报道。”

不过,刘岱宗认为,共享单车虽是新出现的,问题却都是老问题。比如要避免潮汐现象,首先应在规划上避免回龙观、天通苑这样数百万规模的居住区。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院最新发现了北京“四大通勤走廊”,分别是:从天通苑到泛CBD方向,从望京到泛CBD方向,从通州到泛CBD方向,以及从回龙观到中关村方向。“通勤走廊”呈单向行进状态,所造成的不只是城市道路的拥堵,还有公共交通资源无法获得均衡使用,以及新出现的共享单车的调度难题。

在“最后一公里”始终是中国城市交通死结的前提下,单纯地考虑如何把共享单车“管”住,或许仍只是权宜之计。但无论如何,这头“闯入瓷器店的公牛”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一旦政府正式介入共享单车的运营与监督,交管部门将进入骑行管理,城管部门将介入停放管理,价格部门将介入定价制定,银行将介入押金监管,税收部门开始收税,质检部门将出台质量准入标准……这个游戏的下半场看起来不会太好玩了。

(应受访者要求,林泉为化名。)

首页上一页...8910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