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王健林卖出资产背后:国有金融机构担忧万达债务兑付(5)

2017-07-20 17:54:2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三个判断,趋势明显。首先,未来一段时间,资本管制将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过剩资本将堆积在国内。再者,房地产调控会一直持续,房价不能降,但暴涨势头会被遏制,投资价值下降。那么,资金很可能被挤入股市,为国企降杠杆。

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特别是IPO审批的加速,A股股票将实现快速分化,即垃圾股票将逐渐“仙股化”,愿意爆炒的资金会也越来也少,而相对靠谱的蓝筹股,将获得史无前例的“蓝筹溢价”。万达、奇虎360这样的企业,将成为追捧对象。A股大变革之后的“蓝筹溢价”,会给这些“蓝筹新贵”带来极为低廉和海量的资金。

2008年之后,万达将总部从大连迁到北京,开始了全国扩张之路。目前,万达已是全球第一大的商业地产公司,并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一种“特殊存在”。

某种意义上讲,万达的逻辑很简单,即从金融系统中融资,通过那些有着万达logo的地产项目,不断拓展城市的空间边界,增加地方政府可以用来土地资本化的地皮面积。逻辑就这么简单。

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王健林可能是与地方大员见面最多的企业家。这代表着一种无形的能量,在金融市场中,尤其是和银行系统地方分行的贷款合作中,这更是一种强大的“隐性信用”。

但换个角度看,一家民营企业拥有如此大的“能量”,在“大而不能倒”的路上不断狂奔,把自己不断绑定于国有的金融系统,那么,在特殊的变革时期,这是否也蕴含着一种非市场化的风险以及压力?

对王健林家族自身来说,尽管贵为“首富”,但万达并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财团,在A股,家族真正可以掌控的上市平台只有万达电影一家。

换句话说,过去的万达,是一台土地资本化的超级负债机,却并没有像其他那些民营财团那样,斩获中国金融市场独有的“超额收益”。这是不是一种需要现在来“弥补”的缺憾?

2014年12月,万达商业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结果首日破发。市场的说法很多,但核心只有一条,即香港市场的“中国故事”早已经被土豪们过度透支,海外投资者已经不再买账。王健林已经晚了一步。

更重要的是,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创24年新低,和城市化深度捆绑的万达模式更加不会得到海外投资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