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产经频道首页 > 正文

停业风波下的“催收巨头”

金融科技机构从业人员曹婷(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湖南永雄集团这类催收机构,通常是在委外催收环节发挥作用。但并非普通用户所想的那样,一旦借款用户发生逾期便会有委外催收介入。通常到达委外阶段的用户失联率都比较高,催收过程和流程会更精、更细。

谈及金融机构催收的具体细节,曹婷指出,其所在的机构不论是自营信贷还是助贷业务,采用的是同一套催收流程。"60天以内我们全部内催,60天以上才会进入委外阶段。针对委外部分,公司也会对催收公司作出要求。其中包括向借款人清楚表达是××机构的委托方、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等。在催收方式上,委外机构通常情况下采用的也是电话、信函的方式,并且委外机构只能通过公司内部催收系统联系用户,所接触到的用户信息也是脱敏处理后的。"曹婷补充道。

另有一家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同样提到,分账龄处理是金融行业对待逾期客户的通常做法,短期公司通过短信、智能客服通知其欠款信息,并提示上报征信通知。随后会用模型分流,判断逾期是否具有恶意主观性,直到90天后才会进入委外环节。所有催收都会在摄像头下作业,催收人员不可以带手机、无法获取用户信息,并且催收记录、录音要至少保存3年,监管随时会进行检查。

在采访中,另有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表示,当前正规金融机构对于逾期用户的催收,在监管引导下已经处于较为规范的水平。毕竟金融机构的目的是收回资金,并不是要让借款用户走投无路,并且催收机构也要承担风险。不过,对于具体的催收回报率,受访金融机构均未给出明确回复。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指出,对于一些难以还款的逾期用户,金融机构委托催收公司可以提高收款的效率、减少公司损失,但是用户对催收的抵触还是来源于催收公司的催收手段。当下许多催收公司会采取给本人或者亲属打电话骚扰、恐吓、直接上门或者去本人的工作单位进行催收等各种手段,这些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用户的抵触。

需建立健全催收管理制度

催收被借款用户所抵制,市场上就发展了令金融机构头疼的"反催收联盟"。反催收、债务重组等恶意逃废债行为开始产业化,凭借良莠不齐的资质诱导用户恶意逾期,并从中收取高额费用,将市场搅成了一团浑水。

"我们也曾遇到过,用户逾期超过了一个月,在接到智能客服电话提醒后情绪激动,最后投诉平台说暴力催收,这显然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金融机构收不回款,用户逾期背上沉重债务,生活受到影响,只有黑产从中赚得盆满钵满。金融机构要在贷款、催收环节做到合规,用户按照约定还款,金融产业才能良性循环。"曹婷评价称。

而传统催收产业也正在被改变,一边是监管持续打击暴力催收,一边是人工智能等新方式的"入侵"。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面对借款用户早期逾期,使用机器人、智能客服提醒几乎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催收方式。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直言,从近两年监管动作来看,催收行业的监管日渐趋严,而传统催收行业的人工介入程度比较大,机构难以全面掌控个体催收人员的催收举措。而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正逐步进入催收行业,对传统催收业态产生巨大影响。例如,一些AI公司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的催收需求来部署催收机器人,针对不同类型的逾期客户分别建立相应的催收措施,且它更有助于被监测和被标准化,相对传统催收来说更透明、更易复盘,也受到了一些机构的青睐。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

    产业研究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