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空气质量“良”就放飞自我? 了解低浓度PM2.5之害

2019-01-11 09:36:22    科技日报  参与评论()人

空气质量“良”,也是一种伤害

1月4日,传来一个好消息:2018年北京的空气比往年好了不少。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北京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数据也有改善。

确实,北京的空气不像前几年那样让人喘不过气,但污染仍然存在。这不,2018年PM2.5年均值超过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46%。这位“老朋友”还会在空气质量“良”时冷不丁给我和家人带来伤害。

空气质量同是“良”,但可见度不同

我在空气质量“良”时,于同一个地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号楼附近拍摄了4幅照片。对比之下,虽空气质量同为“良”,但室外空气可见度的差异非常大。4幅图拍摄时的主要污染物PM2.5实时数据分别为13、46、58、69。这里就带你重新审视“良”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的意义。首先要记住的是,不要一见到“良”就放飞自我。

陈松蹊教授领衔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研究团队,曾连续发布5份从北京城区到京津冀及周边共33个城市逐年空气质量的报告,从单一的PM2.5数据到涵盖包括二氧化硫、臭氧等6种常规空气污染物。几乎每一份报告都有这样一个建议:我们关于空气质量“良”的标准已偏低,建议提高标准。

在当前极端污染天数减少、中少量污染顽固的情况下,这一建议显得越来越重要可行。

范围太宽,“良”“好”已分家

我们平时在手机天气软件上查阅的空气质量指数,是以24小时平均浓度为单位的。目前,我国实行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分为一级(对应“优”)和二级(对应“良”),对应的PM2.5 24小时平均浓度分别为35、75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什么呢?“良”的两端相差非常大,空气质量同样是良,情况却大不相同,就如同我前面拍摄的图片:天明明是灰的,污染显而易见,但空气质量却是“良”。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