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央行官员:金融机构的资本不能来自金融体系必须来自实体经济(4)

2017-12-29 09:12:25      参与评论()人

从微观审慎监管的角度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资本的角度,要保证资本质量,一方面是资本的真实性。金融机构的资本不能是金融体系内部创造的,必须来自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是根据承担吸收损失的能力不同将资本区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第二是资产风险的角度,资产是风险的载体,对资产风险的权重要进行判断。因此微观审慎监管强调从资本质量和资产风险划分两个角度进行监管。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金融风险,从微观审慎角度分析,既有金融机构资本质量的问题,也有金融机构资产风险属性的问题。

关于资本质量问题,一些金融机构的资本是由实体经济提供的?还是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手段自己创造出来的?金融机构的资本有没有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很多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资本是“名股实债”,还有一些资本是金融体系内部创造出来的,而非实体经济正常运转产生的利润积累形成,也不能吸收损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前段时间披露出来的保险公司资本金问题,现在有些非金融企业发展金融控集团,下面成立银行、保险、信托等各个子机构,银行给子机构贷款,贷款资金再注资到保险公司。

关于资产风险属性问题,一些金融机构资产的风险特征有没有被掩盖?近年来兴起的影子银行,实际上是银行影子,一些银行将对企业的贷款,在会计科目上故意记为同业、投资,或者转移到表外,掩盖了资产风险的真实特征。因此,需要加强微观审慎监管。

从宏观审慎政策的角度看,从时间、空间两个轴去采取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时间轴来讲,主要是通过逆周期资本缓冲,对金融机构资本金施加额外要求来进行逆周期调节。从空间轴来讲,主要是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要求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来防止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传染。

从这个方面来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也可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这在中国尤为明显。央行2016年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也是起到了双重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控制杠杆率或者资本充足率,来控制整个银行体系扩张规模,另一方面则是控制住了货币,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如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已经写入了十九大报告,在此方面中国央行在国际上也是比较领先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