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化金融屡创银幕奇迹
《战狼2》等“现象级”影视作品背后 是文化与资本的深度融合
上映24天,《战狼2》内地综合票房就突破50亿元大关,创造中国影史多个“第一”。同期上映的献礼建军90周年大片《建军大业》更成为八一档电影“爆款”。这些主旋律电影的背后,离不开金融资本的“输血”支撑。在此之前,《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第一书记》、《狼图腾》、《北平无战事》等一系列重磅作品,就已经彰显首都影视制作“叫好又叫座”的实力,也趟出了一条文化与资本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道路。
突破瓶颈 打包贷款降风险
2013年12月19日,北京银行朝外支行副行长卢艳超一大早就赶赴顺义,因为当天是《智取威虎山》在京开机的日子。给予了上千万元的贷款支持,卢艳超得亲自到现场探访,心里才踏实。
一直以来,文创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是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尤其影视行业的企业,普遍没有足够的房产抵押,票房市场又风险莫测。“影视作品票房惨淡,投资血本无归的案例比比皆是,银行轻易不敢涉足。”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但文创产业的大市场有目共睹。就在北京银行朝外支行周围的大楼里,博纳、华谊、唐人等影视公司相继入驻并逐渐崭露头角。放眼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优势得天独厚,首都金融人决心在文创领域趟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子。
2008年,通过以“版权质押”作为核心质押物,北京银行为华谊兄弟电视剧项目提供1亿元的打包贷款,成为了金融圈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什么是“打包贷款”?为了保证资金回款,控制风险,银行对“打包”贷款范围内的影片和电视剧进行全面商议,选取不同类型、不同档期、不同成本的影片打包,通过分散风险提高贷款资金的“保险系数”。
2011年,我国首部3D武侠大片《龙门飞甲》成功登陆各大院线,同样离不开“打包贷款”扶持。北京银行朝外支行以版权质押+第三方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为博纳影业提供1亿元贷款,用于《龙门飞甲》、《大话射雕》前传、《美丽人生》、《抓猴》4部电影,1部电视剧《十月围城》的拍摄。在这1亿元的授信额度内,公司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配每部片子所需资金,给企业一定的腾挪空间。
此后,“版权质押”、“打包贷款”等创新金融模式风靡开来,成为《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火线三兄弟》、《狼图腾》、《画皮》、《第一书记》等一大批“现象级”影视作品背后的重要推手。
三顾“茅庐” 发掘影视“小巨人”
《战狼2》票房一骑绝尘,背后的资本力量也备受瞩目。
以500万元进入《战狼2》出品方的A股上市公司北京文化,曾在两个星期内凭借票房因素股价涨幅超过50%。而与北京文化一起名列出品方名单的,还有一家位于中关村的创业板公司——捷成股份。
北京捷成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为央视、北京电视台等提供音视频媒体技术的服务商,如今已成为集内容制作、版权运营及服务的企业集团。2017年中报显示,捷成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8.19亿元,同比增长32.85%;净利润5.22亿元,同比增长29.49%。
从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到如今影视圈里的“小巨人”,华夏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行长张忠笑称,“这是我拄着拐,三顾‘茅庐’发现的。”
几年前,捷成世纪业务转型急需资金支持,扭伤了脚的张忠依然坚持到当时捷成所在的昌平老厂房探访企业情况,一爬就是三层楼。几轮考察后,华夏银行最终将授信额度提高到3亿元,用于影视作品的制作,其中就包括近日大热的《战狼2》。
金融资本蜂拥“拾柴”,让文创火焰越燃越旺。最近几年,工商银行也通过版权质押贷款、贷款+基金直投等融资产品,为《琅琊榜》、《借枪》、《唐山大地震》、《战长沙》、《东方战场》等60余部影视剧制作发行提供了资金支持。民生银行则牵手太合传媒发起“太合电影投资基金”,专项投资于优秀电影版权的购买和引进。
深度融合 文创投融资日趋活跃
伴随着博纳影业、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小马奔腾等一大批优质影视出版企业羽翼渐丰,基金、担保、小贷、租赁等京城文创服务投融资体系也日臻完善,多点开花。
2016年12月22日,市文资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文创产业“补贷投”联动体系。其中“补”是每年以北京市文创产业专项资金补贴方式支持文创企业发展;“贷”是推动金融机构下浮贷款利率、简化审批程序,为文创企业提供贷款。“投”,是推动股权投资机构为文创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当年,市文资办选定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首批试点金融机构,后者计划每年为100家以上的文创企业,提供金额超过10亿元的资金支持,通常25个工作日以内就可提款。
“现在社会上有大量的闲置资本,关键是找不到好的项目和标的,而好的文创企业和项目经常没有渠道找到资金。”市文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文创“补贷投”联动系统建立后,将形成文创企业大数据库,建立起文创企业信用评级,让“有钱的能找到好项目,好项目能快速找到钱”。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地区上市文化企业实现融资超过1358亿元,约占全国34%;文化类私募股权投融事件超过1863起,约占全国的48.58%。(记者 范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