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诱导孩子赊账消费 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2018-06-07 13:40:5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年巍认为,在守护孩子安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家长、学校还是社会,每一方都是责任主体,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有关孩子的话题,总是能够牵动众人的心弦。小树苗成长要经历风吹雨打,当你在琢磨如何让孩子远离“二手烟”、躲开“五毛食品”的时候,“校园贷”绕过并不牢固的安全网,又来挑战公众的底线了。

说是“校园贷”,其实就是“赊账”。近日,长沙一小学生家长发现自己的女儿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花掉了600多元,并且消费的店子居然就是学校周边的小店。值得关注的是,店家还可以提供“赊账”服务:只要孩子留下名字,就能赊账把想买的东西带走。

中国经济网官方微博转载发布了这则消息,结果一天之内被转发4000多次,评论8000多条。意不意外?从网友的留言来看,一些学生家长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气愤的同时却苦恼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回到这则新闻来说,店主的解释“本来我们就是面向学生做生意的,他们拿钱买东西我们不可能拒绝”的理由不能成立。虽然现在的孩子们见多识广,但毕竟涉世未深,在零食的诱惑面前,一般不会考虑那么多。如今,一些大学生都无法躲过“校园贷”的黑手,何况这些小学生呢?

再者,店主否认自己做生意过程中有“诱导小学生消费”的行为,一切全凭自愿。这可不是周瑜打黄盖,也不是帮助孩子“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店主是成年人,也是有孩子的父母,换位思考一下,你自己愿意让孩子这样消费吗?试问,如果孩子们要买烟买酒,店主也照样卖给他们吗?

不论是小卖部,还是大买卖,赚钱的同时都不能忘了“良心”二字,尤其你的消费群体是孩子的时候,这根弦更不能松。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商业伦理,倡导诚信为本、利以义制、以义取财、乐群贵和、推己及人的商业道德,表现出在商不唯商、求利不唯利的商业品格,这种伦理智慧并不会因为时代的更替而改变。

进一步说,中国社会由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向现代工商业下高流动性的“陌生人社会”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就成了碍眼的老古董。恰恰相反,一整套适用于现代工商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人们每日的交往互动中自然生长出来,以契约精神和公民责任的形式继续在法治社会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当然,在守护孩子安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家长、学校还是社会,每一方都是责任主体,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老师、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责任,相关监管部门要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依法打击。只有无缝衔接,杜绝“真空地带”,才能构筑起牢不可破的安全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年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