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轻现金”!
非现金支付的蓬勃发展,源于其为多方提供的便利。对消费者而言,减少现金的使用意味着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假钞、抢劫、盗窃等风险。对企业来说,则可以大幅降低管理成本、节约人工开支及提升销售业绩。对政府来说,除能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打压地下经济及减少犯罪外,“去现金化”的最大益处还在于支付方式变革给经济带来的“催化剂”效应,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岗位的增加以及更为繁荣的经济。
维萨卡公司对全球100个主要城市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大规模普及电子支付,这些城市每年的直接收益将高达4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809.75亿元)。并且,“去现金化”所带来的“催化剂”效应,将在未来15年内令这些城市的经济扩张1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11万亿元)。
正因如此,减少现金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重点考量之一。
尽管非现金支付方式来势汹汹且深得各方青睐,但谈论所谓“无现金社会”却还为时尚早,更暗含风险。
2017年11月,调查了全球42个国家过去10年的现金流通水平后,美国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据旧金山联储统计,从2006年到2016年,调查范围内的45个国家中,只有瑞典和挪威两个国家的现金流通量出现了下降,在大多数国家,使用现金仍极为普遍。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电子汇兑金融网络的西联汇款公司提供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全球85%的交易仍以现金进行。
其实,即使在瑞典,也不无对“去现金化”进程过快的担忧。瑞典央行行长2月26日在该国《每日新闻报》撰文,呼吁采取措施保护现金流通并确保支付系统仍在中央银行掌控之中。
有专家指出,尽管非现金支付拥有若干优势,但在当前的法律制度与技术条件下,完全取消现金并不现实。非现金交易会全面记录个人的支付信息,难免涉及个人隐私,其中暗含技术风险;此外,推动“去现金化”还应尊重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选择权。事实上,尽管现金在未来交易中的比重将不断降低,但即便按照最极端的经济学假设,现金也不可能被彻底剔除。未来将是“轻现金社会”,而非“无现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