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央三公经费实现“六连降”,这23个部门为何不降反增?

2018-06-22 09:48:18      参与评论()人

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6.83亿元,减少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3.17亿元,减少11.87亿元;公务接待费3.6亿元,减少4.01亿元。

“三公”经费中,公务用车支出降幅最大。刘昆表示,主要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大幅减少。

连续六年下降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不仅是2017年,自2012年底中央提出“八项规定”以来,“三公”经费呈连续下降趋势。

根据财政部数据,自2012年至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分别为74.25亿元、70.15亿元、58.8亿元、53.73亿元、48.25亿元和43.6亿元。逐年下降的数据,表明中央层面兑现了“三公”经费预算总规模只减不增的承诺。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表示,“三公”数据的变化表明,五年多来中央“八项规定”已落地生根,并在政府层面产生深刻变化,公款出国、私用公车不断减少,尤其公款吃喝之风得以狠刹。

两个月前,91个中央部门集体“晒”年度预算。其中,有46个部门“三公”预算比去年预算数减少,23个部门增加,22个部门持平。

数据显示,今年国家税务局系统的“三公”预算数最高,为12亿元;其次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3.45亿元。同时,今年国家税务局系统的“三公”经费削减数额也最大,削减数额达8552.6万元,降低6.65%。另外,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三公”经费也有较大压缩幅度。

除了中央部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这样的因素,部门职能和工作情况的变化同样影响“三公”经费的预算安排。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