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农产品“周期病”仍需破解生产的盲目性丨记者观察

2018-06-07 09:14:1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事实上不只是猪肉,就在今年,鲜蒜的价格跌到谷底,在江苏徐州,去年新蒜收购价格是2元/斤,而今年的收购价格只有0.4~0.5元/斤,还不够成本,此前有媒体爆出在云南部分蒜农甚至放弃采收的新闻。

近年来,从“蒜你狠 ”到“蒜你惨”,“火箭蛋”到“伤心蛋”,包括在奶牛养殖等行业,这样的案例屡屡发生,农副产品价格周期性是正常规律,但目前过大的价格波动逐渐演变成一种“周期病”,其实无论是肉贱伤农,还是肉贵伤民,农副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都不利于行业的健康运行。

规模化确实是解决农产品周期性的一剂良药,但只能作为长期命题。毕竟多年以来,由于国内农业和养殖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农副产品生产者中多数为农民,一方面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且本身对于市场信息了解滞后;另一方面,农副产品生产和市场行情有滞后性,而市场游资的进入让农产品正常周期被打乱,这些都导致散户盲目跟随市场行情,追涨杀跌,成为市场供给的变数所在。

事实上,农副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变化直接反映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周期的下行其实也是行业去产能的一个过程,而造成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还是体现了养殖户决策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但改变这一局面并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命令,以猪肉为例,在此轮猪周期中,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分别于今年3月底和5月初开展了两批中央储备冻猪肉的收储。

在乔玉锋看来,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划定禁适养区和环保政策等方面,政府所做的更多的是释放一种信号,并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来控制产能。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