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自从2016年信用债市场违约爆发以来,不同类型的企业就像玩起了“萝卜蹲”,违约成群结队而来。从央企、地方国企、城投,到民营企业,这一次违约风暴降临至上市公司。
5月21日,上海华信未能按期偿付“17沪华信SCP002”本息合计20.89亿元。该公司还要在接下来的6月、7月、8月及11月相继兑付20亿元、20亿元、21亿元以及20亿元超短融合中期债券。2018年年初至今,已经有11家违约主体的21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近190亿元。
和以往不同,这一轮违约触发的主要原因是,在去杠杆和强监管下,部分企业再融资受阻。而这波违约或许刚刚开始,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融资渠道重新放宽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社融增速已然明显下行,信用事件也逐步开始发生的大背景下,监管层可能需要与市场一样观察信用收缩的具体反应以及可能的扩散影响。
民营上市公司频爆违约
和往年的情况有所不同,今年的违约案例集中爆发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比如,今年新增6家主体,分别是亿阳集团、神雾环保、富贵鸟、凯迪生态、中安消和上海华信。
“相比于国企,民企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大,对直接融资依赖度较高,但2017年债券市场持续调整,许多有发债需求的主体被迫取消发行,再融资受阻,民企信用事件增多,由此又导致市场对民企债的谨慎情绪浓厚,造成恶性循环。”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
这种“恶性循环”还在继续,5月21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明星企业东方园林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公司原本计划首期发行规模不超过10亿元的公司债券,最终发行规模仅0.5亿元。受到债券发行遇冷影响,东方园林股价随即下挫。
根据Wind统计,今年年初至今,共有314只债券推迟或发行失败,共计1933.3亿元。其中,仅最近一个月(4月22日至5月22日)就占将近三分之一,109只债券推迟或发行失败,涉及金额682.40亿元。
此外,还有一些已经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本年内将有多只债券到期,面临着兑付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