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周志华四问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不应在现有学科框架下修修补补

2018-05-17 09:21:27      参与评论()人

人工智能在全世界都受到了高度关注。国务院在2017年7月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2018年4月制定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人工智能教育关注的应该是弱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长期存在两种不同的目标或理念。一种是希望借鉴人类的智能行为,研制出更好的工具以减轻人类智力劳动,一般称为“弱人工智能”;另一种是希望研制出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慧水平的人造物,其研究目标具有心智和意识、能根据自己的意图开展行动,一般称为“强人工智能”。

国际主流人工智能学界所持的目标是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现在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功,是缘于“弱人工智能”而不是“强人工智能”的研究。用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前主席、牛津大学伍尔德里奇教授的话来说,强人工智能“几乎没有进展”,甚至“几乎没有严肃的活动”。

事实上,强人工智能还涉及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这也是主流人工智能学界不往这个方向努力的原因之一。霍金等人所担忧的“人工智能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实质就是对强人工智能的担忧。因为具有“自主意识”、能力全面超越人类的,将不再是能被人类控制的“工具”,无法保证它的“利益”与人类一致。

人工智能教育所关注的应该是有助于为人类社会谋福祉的、有助于解决产业创新需求的、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容,显然,关注的应该是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还是“智能科学”?

目前已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否代替“人工智能”呢?

顾名思义,“智能科学与技术”所关注的是“智能”。“人工智能”和“智能”的关系,类似于“飞机(人工鸟)”和“鸟”的关系。研究飞机显然不同于研究鸟科学。鸟科学本身很重要,但它并不是培养飞机制造者所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对鸟没弄清楚并不妨碍造飞机,飞机的飞行方式也不需与鸟的飞行方式相同。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