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于学军: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改变更有利于实体经济融资

2018-05-16 15:56:5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随着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改变,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属性会发生变化,这会更有利于实体经济融资。”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5月16日举行的“2018中国金融论坛”上表示,央行决定4月25日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大约置换了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等到期资金。未来1-3年的时间内,实体企业融资问题会逐渐得到明显改善。

自2014年以来,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于学军说,从现实的执行情况和场景含义来看,这样的政策搭配实际上是带有刺激性的,“致使这个阶段中国货币信用进一步大规模扩张,也是近几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水平为何大幅提高的重要根源。”

从宏观杠杆率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大约在150%以下,到2016年末的时候迅速上升,超过了250%。2016年的四季度之后,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后面又加了一个“中性”。于学军表示,2017年以后杠杆率得到控制,现在没有继续上升。

然而,即使是在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未得到明显好转。于学军分析,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中国的营商环境,例如劳动力工资、人民币汇率、环境成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次,是货币政策结构发生了调整。2014年后,随着中国外汇储备下降,基础外汇货币的投放转入一些新型的货币工具,市场上调侃的“麻辣粉”,即中期借贷便利MLF和PSL等工具,自2017年起已超过7万亿元。这些基础货币投放由央行带给大中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这样就导致资金在多家金融机构间相互交叉持有,金融市场快速膨胀且交易活跃;资金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房地产市场等。

于学军表示,这就是在货币信用宽松的环境下,资金却偏偏到不了实体经济,实体企业普遍感到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货币信用的大幅扩张,还进一步削弱了货币的有效购买力,反过来稀释企业手中原有的资金,从而使企业在资金的使用和周转上更加捉襟见肘。

于学军认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有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足的问题,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状态:一是在经济下行时期,政府就会出台各种刺激性经济政策,千方百计拉动经济增长,例如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融资成本普遍出现下降。另外一种情况是经济过热,政府出台控制性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当中又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最为重要,影响广泛而直接,致使企业融资成本迅速上升。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