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跨国药企上海转型:放心搞科研,真刀实枪做市场开发

2018-05-15 09:11:5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从“单打独斗”的跨国药企在华研究中心,到“开放式”与中国的中小药企进行研发生产合作——改革开放40年来,在华跨国药企在不停地摸索、探究,究竟什么才是他们在中国扎根的最佳姿势?

经过20多年的本土化磨合后,在华跨国药企的创新模式,已经跳出了曾经简单的一对一合作模式,从单一领域扩大到多方面创新。尤其在近几年国家新药准入制度改革的浪潮下,外资药企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大;此外,外资药企和本土机构、本土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也正继续加强。

要想做出令人满意又受市场欢迎的产品,这些跨国医药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开始走出实验室,走进中国本土的医院、手术室,和一线工作者进行交流。

改革深入、市场变化

1997年5月,世界知名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在北京设立研究发展中心,打响了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第一枪。彼时,中国入世谈判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国医药行业即将迎来外国药企的冲击。

诺和诺德研发中心进入中国经过了“顶层设计”,自此,外资企业的医药研发中心进入中国也迎来了受到高层支持的黄金时刻。1992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出访丹麦,“他点名让使馆安排到诺和诺德考察,并亲自做诺和诺德董事长和总裁的工作,邀请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前大使甄建国曾对媒体表示。

2012年,诺和诺德北京研发中心成立15周年时,时任卫生部长陈竺在诺和诺德举行的揭牌仪式上表态,积极鼓励各类跨国制药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并将研发成果实现本地转化。

从1997年起,跟随着诺和诺德的脚步,以辉瑞、赛诺菲、诺华、阿斯利康为代表的众多外资药企开始涉足中国这块市场刚刚开放的土地,开始在华设立销售和研发部门。

2005年,辉瑞制药谋划在上海设立中国研发中心,当时只有一个13人的筹备小组。同年10月,公司研发中心正式成立,随后便进行快速扩张,至今人员已经超过1500人,并于武汉开设了研发分中心。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